男女主角分别是嘉靖于冕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佳作推荐道袍皇帝》,由网络作家“嘉靖”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火爆新书《道袍皇帝》逻辑发展顺畅,作者是“嘉靖”,主角性格讨喜,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我记得,历史上朱祁镇是一个莽夫吧?”于冕看着一边日日夜夜炼丹修道,一边雷霆手段整治朝堂的朱祁镇,不由得发出疑问。他一个穿越者,怎么可能知道朱祁镇其实被嘉靖重生了。且看一周目修仙失败的嘉靖,与后世穿越而来的于冕,怎么为天下百姓造福。【智斗文】【非套路文】【腹黑权谋文】【若有弱智肥皂、玻璃、蒸汽机剧情请举报我】......
《畅读佳作推荐道袍皇帝》精彩片段
王山才不怕得罪人,自古以来,阉人们便是靠得罪一部分人、推行一些事,进而来讨好需要讨好的人。
以前王山是为了讨好圣上,而去得罪反战派文臣,来推动大军出征一事;
现在王山是为了讨好于冕,而去得罪缓战派勋贵,来促使大军早日攻大同镇。
本来大帐中人便吵得火气上头,王山一番话算是撞枪尖上了。
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站了出来,不顾王山的监军之职开始对骂。
“你个没根的阉货,你他娘的说谁呢。”
“老子当初和叛军都杀过几个来回,你他娘的当时在哪?”
“你也配说老子没胆?”
大帐之中一时间齐齐刷刷看向王山,王山的话牵连太多人了。
王山依旧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继续慢悠悠的阴阳怪气道。
“咱家没根不假,可咱家不怕现在便去大同镇,与狗鞑子厮杀一场。”
“现如今大好机会摆在面前,有些人却畏畏缩缩的,不是怂了是什么?”
“不过咱家也理解,无非是怕对上鞑子主力,便想拖过去、耗过去,好避免一战、苟且偷生。”
“就这种人,咱家说他有根没胆都是在抬举。”
按照王山的理论,众将反对速攻的理由是害怕,求稳只是一个委婉的说法。
主动进攻大同虽然是奇袭,但也有概率与瓦剌大军全军正面决战,
而缓攻便是活活耗死瓦剌大军,正面遇到瓦剌大军的概率大大降低。
不论王山说的话多难听,但王山这套逻辑是站得住脚的。
缓攻派换种角度理解,的确像是怯战派。
这几句话将勋贵们搞得恼羞成怒,你王山可以说我们勋贵野蛮与蠢,但是不能说我们怂!
“什么时候轮得到阉狗笑话我们了。”
“打!老子这就打!”
“奶奶个腿的,英国公你直接定个日子,末将我二话不说了。”
王山一激,大帐中瞬间变为了清一色速战派,统统支持早日与瓦剌决战。
对于某些人来说,越讲道理越讲不通,
特别是对于勋贵一党来说,除了英国公张辅、驸马井源几个老人外,大部分都是血气方刚之人。
说句不好听,便是愣头青。
对于勋贵们来说,王山的激将法,反而比英国公三人的讲道理管用的多。
王山朝于冕、张辅以及井源三人看去,拿起手边的茶碟抿了口茶,笑而不语。
英国公张辅与井源瞬间会意,赶忙借坡下驴,将总攻的日子敲定。
日子敲定为八月初五,届时两万轻骑于凌晨时分,前后脚奇袭大同镇外的瓦剌驻军,
其余的大军则是白日急行军,向大同镇方向合围而去。
具体的领军方面,一支骑兵由驸马井源亲率,另一支则是由一直急于决战的吴克勤率领,
又依次给其余将领分配好任务,众将便回帐休憩。
入夜,于冕躺在床铺上睡不着。
今日是于冕第一次主动影响历史,连迈出了改变大明的第一步都算不上,
自己又该如何去改变大明呢?
那个与历史上截然相反的朱祁镇,又到底是谁呢?
伴随着迷茫与困惑,于冕的意识渐渐昏沉。
-----------------
八月初五,
时间一晃而过,很快便到了总攻的日子。
一切如于冕最初所预料,由于明军的按兵不动,瓦剌的劫掠越来越放纵,
也先太师的命令根本比不上大同的金银珠宝、粮草女人,五万瓦剌人中,绝大部分都超期劫掠。
到了八月初五这日,有足足四万余瓦剌人选择睡在大同镇内,
软塌、香人,怎么也比城外大帐的临时床铺舒服。
大部分部落只让一两百人轮流在城外驻扎,其余人都在大同镇内醉生梦死,
蒙古诸部中,只有也先太师本部兵马,在也先太师的督促下,全部夜晚出城睡觉。
要是连本部也管不好,也先太师更没底气去管其他部落了。
距离天亮还有不到半刻钟,也先太师突然惊醒。
也先太师看向身边微微颤抖的兵器,心中生起困顿之感。
“怎么回事?”
“咚咚咚~”
密密麻麻的沉重马蹄声响起,也先太师瞬间明白了,是有敌对骑兵来袭!
不等也先太师发话,一名传令兵闯入了大帐之中。
“报!”
“太师不好了,东面出现一支南人骑兵,数量在五千以上,不足万数。”
“南人不点明火,被发现前全程牵马慢行不说,马掌还裹了布匹,”
“故而动静不大,探子们在其距离大帐五里地时,才发现了他们。”
“好胆!几千骑兵便敢来袭营,真当我草原健儿非雄鹰吗?”
“传我军令,各部提刀上马,准备接敌!”
“遵命!”
传令兵跑出去后,也先太师开始分析明军突袭的缘由。
“几千人来送命?”
“肯定有后手!”
“来传令兵,速入大同镇内,通知他们出城接敌!”
“是!太师!”
也先走出大帐翻身上马,看向从东边冲来的明军。
由于瓦剌之前的围三阙一,瓦剌的营地为C字型结构,东方向门户大开,明军骑兵可长驱直入,直达大同镇城墙下。
明军在驸马井源的指挥下,并没有全员冲向瓦剌人大帐,而是兵分数路,
主力分四支冲向城门方向,少量去瓦剌营地啸营。
看着明军的行动路线,也先太师看出了情况不对,明军不是来单纯啸营的。
“嗯?”
“不好,南人这是要困杀咱们,将我瓦剌儿郎全部困于大同镇之内。”
“传我军令,全力阻击这数千骑兵!”
到底是也先太师的亲部,哪怕在明军啸营的情况下,也很快凑出了上千骑兵去阻击井源主力。
数千骑兵信心满满,以为这种奇袭的明军也和以前的明军一样,可以随意虐杀。
可惜京军不是卫所军,待遇与操练量再怎么差,也比卫所军高几个档次。
“不要恋战,优先去城门附近阻击瓦剌人出城。”
在井源的指挥下,明军并不恋战,而是分出两股小队与阻击骑兵交战,其余人继续冲向城门方向。
城门缓缓打开,在也先的命令下,零零散散的瓦剌骑兵沿着吊桥走出。
邝埜独自回房,门外的喧闹随着脚步一同渐行渐远。
“唉。”
邝埜又叹了口气,在他看来于冕随波逐流了。
没有一刻多余的时间去惋惜于冕,映入邝埜眼帘的是海量公文。
书桌上来自北境的公文最多,不只是今天,最近几个月送到兵部的十份公文中,最少有八份和蒙古相关。
十几年来,蒙古在瓦剌领袖——也先太师的努力下趋于一统,
北方有一个完整的游牧政权,对于大明来说可不是一个好事。
越来越多的情报都显示,瓦剌近期可能会带兵南下征明。
身为兵部尚书的邝埜,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瓦剌真的南下,大明该如何应对?
曾经的朱祁镇一直支持以攻为守、主动征讨暴元,最好能彻底消灭暴元余孽,
邝埜则是大明官场上最大的反战派,在他眼中大明只能依靠长城防守,万万不可主动出征。
孙子有云:未虑胜,先虑败。
主动征讨一旦失败了,大明朝除了损失兵力、国力之外,
还会鼓舞暴元余孽的进攻欲望,届时大明朝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更何况哪怕大明朝打赢了,甚至打下了整个蒙古草原,暴元余孽身为游牧政权也能西逃,
为了防范暴元余孽卷土重来,大明必须在草原上一直驻军防备。
大明朝以农耕为主,长城已经把适宜农耕的土地都囊括了。
长城外的草原地薄,承受不住农作物的年年作践,大明朝攻下了草原也无法发展农业。
没有本地粮食作为军粮基础,大明守军的供给便需要从中原腹地运输,
一两个月还好,若是长此以往,大明朝的财政一定会被草原驻军拖垮,
到时候别说阻挡暴元余孽来犯了,大明朝内部会先因为国库空虚、无力救灾、民变四起而走向灭亡。
可要是打下草原后不驻军,暴元余孽分分钟重新回到草原上,这场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邝埜眼中战争不能意气用事,要权衡利弊,大明朝主动出征这件事,不论战争结果如何,都对大明无利。
邝埜很早就开始思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彻底解决北境问题呢?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邝埜苦思数年的北境问题,解决方案正在于冕身上,它的名字叫化肥。
化肥能补充草原因为耕种损失的肥力,把草原变成适宜连年耕种的土地,
若是邝埜知道了有化肥这种神物,他第一个上马提刀北伐。
那可是能种粮食的草原!
大不了在草原边缘再修一道长城,为了守护能种粮食的土地,修几道长城也值得。
在华夏人心目中,没有比能种粮食的地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只可惜于冕对北境之事与化肥不感兴趣,不会主动向邝埜提起化肥的事情。
现在于冕满脑子都是在想,将来该怎么应付嘉靖,
从今早嘉靖的口风来看,于冕很可能会被外派地方,为官一方。
于冕是个贪财好色的普通人不假,但也是个富有一腔热血与正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于冕不说将来成为包青天、海瑞那种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官,最起码也要当个不贪腐、不欺男霸女的好官吧。
如果未来于冕去地方当官,于冕肯定需要将政务派发给手下人处理,
若于冕本身不懂官场与政务中的节窍,很有可能被手下人耍的团团转。
于冕只是几天不管徒弟,徒弟中已经有人偷偷卖道观财物了,
相比之下的大明官员只会更贪婪、更狡猾,
于冕很可能一个不小心,被卖了还要替他们数钱。
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冕自身也要学会处理政务的手段。
于冕心目中最好的学习目标,肯定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明真战神——于谦。
但谁让于冕和便宜老爹于谦不对付呢?
于冕只能退而求其次来找邝埜学习政务。
邝埜能得到于谦的认可,想必和于谦比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于冕走到邝埜房门口,轻轻叩门。
“咚咚咚!”
“进。”
于冕推门而入,处理公务的邝埜头也不抬一下。
“又有新公文了是吧,先放在门口那个桌子上,别和我桌上的搞混了。”
“等我处理完今早公文后,我自己过去拿。”
邝埜全当是小吏来送新一批公文。
于冕也不说话,安静的坐在一旁学习邝埜处理政务。
于冕看了几个时辰,邝埜书桌上的一大堆公文渐渐变成了三小堆,
第一堆公文是邝埜直接能处理的事情,
邝埜直接在公文写上自己的批复,盖上兵部尚书的公章;
第二堆公文是邝埜有想法,但不好做决断的事情,
邝埜在公文上标注出重点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意见,准备送到皇帝那里决断;
第三堆公文是邝埜连意见都不好提的事情,
邝埜会直接将公文上交给皇帝,一切由圣上裁决。
于冕看着准备交给皇帝公文的数量,明白了内阁为何能做大。
于冕光看邝埜批兵部公文都看累了,皇帝若亲自处理六部的公文,那是多大的工作量?
不是人人都是朱元璋,皇帝将权利下放给内阁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冕又看了几个时辰,太阳都快落山了,邝埜才将桌上的公文批完,准备去看“第二批”公文。
邝埜一抬头,便看见了于冕。
“诶?于监正你何时来的?你不是去其他部门了吗?”
“我把他们送出兵部之后,就直接回来了。”
邝埜又瞟了眼门口空荡荡的书桌,顿时明白上午敲门之人是于冕。
“这么说来,你在我身边看了一天了?”
“是的。”
“大才,大才啊!”
邝埜看于冕的眼神越来越欣赏,年轻人一朝得宠,还能耐心学习自己一个老头子处理政务,光心性便值得邝埜称赞。
“来看看这几份公文,若是你主事该如何处理。”
邝埜抽出了几份不太重要的公文,让于冕试着做出判决。
于冕不懂得明朝的官场规矩,可有后世而来的独特眼光,给邝埜提出几个邝埜想都不敢想的新颖观点。
玉不琢,不成器。
于冕不由科目又如何,邝埜要倾尽全力栽培于冕,
在邝埜眼中,于冕很有可能成为官场上第二个于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