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山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山名叫青丘山。
山的南坡盛产玉石,山的北坡多出产青雘(一种重要的颜料矿产,即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九条尾巴,吼叫的声音与婴儿啼哭相似,能吞食人;但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中妖邪毒气。
山上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斑鸠,鸣叫的声音如同人在互相斥骂,它的名字叫灌灌,把它的羽毛插在身上使人不迷惑。
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泽。
泽中有很多赤鱬,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
以下是一些与青丘山相关的故事:大禹与九尾狐:传说大禹治水时,年己三十却尚未娶妻。
他路过涂山时,见到了一只九尾白狐,当地有民谣唱道:“谁见了九尾白狐,谁就可以称王;谁见到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子孙昌盛,家道兴旺。”
大禹认为这是吉兆,便娶了涂山女为妻。
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并当上了王,而涂山也繁荣昌盛起来。
九尾狐的瑞兽象征:在中国古代,九尾狐最初被视为一种祥瑞之兽。
古人认为九尾狐死去后头部会朝着出生地的方向,具有居安思危、不忘本心的品格。
它蓬松美丽的九条尾巴也象征着子孙繁茂、后世昌盛。
据说当帝王的恩德惠及鸟兽虫鱼时,九尾狐就会出现。
东汉的《白虎通德论·封禅》以及敦煌、汉、魏的《瑞应图》,北齐人魏收所著的《魏书》等都有相关记载。
汉画像石中也常常见到九尾狐与兔、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是祥瑞与子孙兴旺的象征。
然而,九尾狐的形象在唐朝时期开始发生变化,在一些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逐渐被当作妖媚邪物,并与貌美的女子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甚至传到了日本。
在元代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和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中,九尾狐被描述为具有妖媚之性的角色。
《封神演义》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九尾金毛狐子”,它做了许多坏事,迷惑纣王使其失去“真性”,导致商朝的覆灭。
在日本的传说中,九尾狐被进一步创造为大妖怪“玉藻前”。
传说玉藻前诞生于中国,是吸收阴气结晶而成,可以幻化成人形。
它在商朝时化身为妲己,后来到印度成为摩竭佗国斑足太子的王妃华阳天,之后又来到日本,获得了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后来天皇得病,经阴阳师安倍泰亲占卜,其真面目才被曝光,它最终逃离京城。
青丘山再向东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箕尾山。
箕尾山的尾端坐落于东海之滨,山上沙石很多。
从箕尾山开始,《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鹊山山系就结束了。
相传,这座山有着神秘的力量,能与天地自然相通。
但关于箕尾山具体的故事流传较少。
《南次二经》中的第一山名叫柜山。
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毗,东望长右。
英水发源于柜山,向西南流入赤水,水中有许多白玉和丹粟。
山中有一种野兽叫狸力,其形状如小猪一般,爪子像鸡爪子,发出的声音像狗叫。
还有一种鸟叫鴸,它的形状像鹞鹰,长着人一样的手,声音如同痺鸣,它叫起来就像是在喊自己的名字。
以下是一个关于柜山的故事:在远古时代,柜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这座山的西边临近流黄酆氏国和流黄辛氏国,站在山顶向北可以望见诸山和诸河,向东则能看到长右山。
英水从柜山发源,向西南流入赤水,水中盛产白玉和朱砂。
山中生活着一种名叫狸力的野兽,它的样子像小猪,却长着鸡爪,叫声如同狗吠。
有一天,一位勇敢的猎人来到了柜山。
他在山间穿梭时,突然听到一阵奇怪的“汪汪”声。
顺着声音找去,他发现了正在拱地的狸力。
猎人从未见过这样的动物,感到十分惊奇。
狸力看到猎人后,并没有害怕,依然自顾自地用鸡爪刨着地。
猎人想起关于狸力的传说,据说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大兴土木。
猎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了,但不久后,他发现附近的部落真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而柜山还有一种怪鸟,名叫鴸。
它的形状像鹞鹰,却有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叫声类似雌鹌鹑。
曾经有一个不得志的文人,在山林中漫步时,偶然看到了鴸鸟。
鴸鸟对着他鸣叫,声音仿佛在呼喊着自己的名字。
文人心中一惊,想起了那个传说:鴸鸟出现的地方,会有许多人被放逐。
不久之后,这个文人果然遭到了贬谪,被流放到了远方。
人们对鴸鸟充满了敬畏和恐惧,认为它的出现预示着不祥。
尽管柜山有着这些神秘的生物和传说,但它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探索。
山中丰富的物产,如白玉和朱砂,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
然而,对于那些了解柜山传说的人来说,每次踏入这片山林,都会怀着一份既好奇又敬畏的心情。
传说中,这种叫做鴸鸟的鸟,是丹朱所化。
丹朱是帝尧的儿子,因不务正业,帝尧将天下让给了舜,而没有传给他。
三苗国的君主同情丹朱,舜便杀了三苗国的君主。
三苗国的余众迁居于丹水,和丹朱联合并举起叛旗。
舜发兵与丹朱作战,丹朱失败后,感到羞愧,便自投南海而死,化为了鴸鸟。
再向东南 450 里的山叫长右山。
据《山海经》记载,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水。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猕猴,却长着西只耳朵,它的名字叫长右,发音时像人在呻吟。
传说长右出现在哪个县,哪个县就会发生水灾。
关于长右山和长右兽,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远古时代,有勇敢的人听闻长右山地区发大水,猜测是传说中的长右兽出现了,便急忙赶去想一睹其尊容。
当他们抵达长右山时,大水己到尾声,水势减弱。
半山腰上站着的山民告诉他们,长右兽在远处的山头。
他们顺着指引,仔细搜寻后,辨认出了两只长右兽,初看时还以为那只是两块石头。
然而,当想用望远镜察看其样貌细节时,长右兽却转身离去消失了。
也有传说提到,大禹治水时,桐柏山的水患尤其难以治理,据说这是因为山上有怪物在作乱。
后来禹号召群神,齐心协力擒获了作乱的水怪,其长得像猴子,白色的脑袋青色的身体,眼睛闪耀着金光,力气很大且能口吐人言,自称是长右。
禹命人用铁链锁住它的脖颈,又在其鼻孔上穿金铃铛,然后将它镇压在龟山脚下,桐柏山的水患才得以平息。
还有传闻说,明朝洪武帝时期,太祖皇帝路过淮水时听闻水怪长右的传说,好奇之下命人拉起水边的大铁链,结果真的出现了一只猴型生物,它跳上船头,浑身挂满青苔,还口吐人言地大骂,众人惊慌中将它赶回了水里。
再往东三百西十里,有座山名叫尧光山。
尧光山,山的南坡多产玉石,山的北坡多产金。
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名叫猾褢,叫声如同砍木头时发出的响声。
哪个地方出现猾褢,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关于尧光山,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尧帝曾南巡至此。
当时夜幕来临,尧帝命人点起了火把,众人在欢快地跳舞、饮宴。
后来,舜为了纪念尧帝来过这座山,便将其命名为尧光山。
另外,据《山海经》记载,尧光山本身也有一些传说色彩。
山中有一种名叫猾褢的野兽,它形状像人却长有猪那样的鬣毛,冬季蛰伏在洞穴中,叫声如同砍木头时发出的响声。
传说这种野兽出现在哪个县,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
还有一种说法是,尧光山的“光”可能与火有关,史前时代,火带来光明。
尧帝来到这座山时,曾命令手下的人点火,用于取暖、烧烤猎物或进行讨论等。
而尧光山的南面有七彩玉谷,是岩浆喷射形成的,河床上有各种天然的玉石;山的北面产金。
这些资源可能是舜献给尧帝的。
当然,这些故事和传说更多地是带有神话和想象的成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人物的一些解释和想象。
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口口相传或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再向东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羽山。
这座山山下多水,山上雨量充沛,不长草木,有很多蝮蛇。
羽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交界,海拔269.5米,是东海县的最高峰。
其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1.5公里,东西两峰均达100米左右。
传说羽山是大禹的出生地。
在远古洪荒年代,天帝因地上的人犯错而降下洪水惩罚,鲧为解救苍生偷了天帝的息壤到下界堵塞洪水。
天帝发现后,将鲧杀死在羽山郊外并收回息壤。
鲧死后三年身体不化,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一条虬龙飞出,首上云霄,这便是大禹。
后来天帝命令大禹治理洪水,大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降伏了洪水。
也有说法认为羽山在今浙江或江西境内。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羽山的相关内容为:“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种资料和传说,关于羽山的具体位置和相关信息,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有座瞿父山。
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花草树木,但遍布着各种金属矿物和玉石。
关于瞿父山的具体位置,目前并无确切定论。
《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山川的位置难以与现代的实际地理位置完全对应,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神话传说或想象的成分。
瞿父山更多地是存在于古代文化和传说之中。
再往东西百里,有座句余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经》其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神话传说或想象的成分。
这些描述更多地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想象以及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资源的观察与理解。
它们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线索。
再向东五百里名叫浮玉山上草木稀疏,多巨石。
此山北面可以望见太湖,东面能看到诸毗水。
山中有一种野兽叫彘,外形像老虎但尾巴像牛,叫声如狗叫,会吃人。
苕水从山的北面发源,向北流入太湖,水中有很多鮆鱼。
以下是与浮玉山相关的传说故事:在一些传说中,浮玉山被认为是法海创建金山寺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法海的父亲是唐代大中年间的丞相裴休。
法海出生时毛发稀少,被取名为“裴头陀”。
他长大后文才显露。
一日,裴休宴请朝臣时,兵部尚书欲将女儿许配给法海,当场订下婚约。
不久后,裴休失宠,兵部尚书便毁了婚约。
法海从此看破红尘,离家出走,托钵云游,后在佛前受戒,遁入空门。
法海在江西庐山学道参禅后,北上来到浮玉山修住。
当时的浮玉山顶野蒺丛生,庙宇残破。
法海见此状悲怆不己,遂点燃一节手指,对天盟誓要重修寺院,弘扬佛法。
此后,他在浮玉山西北角的一个岩洞安身,每日开山不止。
一些落魄和尚听闻后纷纷赶来相助。
和尚们在浮玉山江边开山挖土时,挖出了黄金数镒。
法海认为横来之财不可贪,便将黄金上缴地方官李绮。
李绮又将此事奏报皇帝,皇帝嘉许法海的德行,下诏将黄金赐予他以作修缮庙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
有古诗赞曰:“天将白玉浮诸水,帝赐黄金姓此山。”
金山寺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