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女频言情小说《穿越:抢了皇位后,我带大明起飞全局》,由网络作家“生椰拿铁yyds”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穿越:抢了皇位后,我带大明起飞》,现已完本,主角是朱允熥朱元璋,由作者“生椰拿铁yyds”书写完成,文章简述:穿越大明,我成了尴尬的皇子。因为,我是太子的嫡二子,本该牛逼轰轰。却没想,我母亲死了,侧妃上位成了正室。比我大的庶子有了嫡出名分,压我一头。而我的嫡长子哥哥已死,太子父亲也死了,这咋玩?什么,明太祖提前死了,这是我的机会啊。我火速抢走皇位,开始为国效力。谁知道,我那死去的皇爷爷复活了!...
《穿越:抢了皇位后,我带大明起飞全局》精彩片段
朱允熥画下了一个大饼,这才是他最后的图穷匕见。
而他只说了个“日后的好处”。
这个好处是什么。
你们自己想。
你们要是认为我是承诺让你们日后可以随便侵占民田、欺压百姓什么的,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我可没说过这种话。
当然,朱允熥说什么“一起坐拥天下”。
也是在诱导他们这么想。
如果一开始就把这个饼画出来,听起来就会显得很虚幻。
但有前面的铺垫在。
就会让这群人觉得:既有日后的好处,又能规避当前情况下的危机,这就很nice了。
他们也会更愿意相信朱允熥分析出来的那些灭顶之灾。
至于啥时候把位置坐稳了,我说了算。
这好处具体是什么,还是我说了算。
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朱允熥,对于画饼和CPU技术还是颇有心得的。
只要他时不时和这群淮西武将示弱一番、分析分析当前情况,展望展望未来,最关键是有这个大饼吊着。
你看这个饼,它又大又圆。
三年之后又三年。
等朱允熥彻底坐稳皇位之后:最终解释权归朕所有~
朱允熥话音未落。
整个乾清宫又一次“刷”地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三殿下刚才说的那话……
是什么意思?
现在损失的好处,日后能加倍地拿到?一起坐拥大明??
这是未来新帝的允诺!!
虽然现在要收敛,但以后,可以随心所欲了!
其实这允诺不允诺的倒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位东宫三殿下,从头到尾都没有对他们所谓「侵占民田」,表现出任何谴责之意!
在此之前。
老爷子就不用说了。
这种事情但凡被他发现了,必定要遭训斥。
训斥都还只算轻的,再严重点儿军法处置屁股开花什么的,甚至因此而被处死的人都不少。
就算是太子朱标,因为不愿见到老爷子造过多杀孽,背负屠戮功臣的罪名,所以愿意开口替他们求情。
可事后也还是要一本正经地跟他们唠唠叨叨,提什么苍生、什么百姓,然后板起脸来叫他们不要再犯云云。
这位东宫三殿下却是不一样的。
他说:淮西勋贵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该得好处!
他说:淮西勋贵出人出力帮他登上皇位,不能白白劳累!
就是嘛!
咱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没有咱们当初的刀头舔血,哪儿有天下百姓今天的安稳日子,咱总不能拿着脑袋白白去拼不是?
这才是真道理!
其他那些冠冕堂皇的道理,都他娘的是屁!
短暂的惊愕过后。
乾清宫内这群淮西武将看着朱允熥的目光,骤然就变得火热了起来,其中夹杂着满意、骄傲、贪婪……等等诸多复杂情绪。
仿佛心里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
甚至暗暗觉得,跟随这位三殿下比跟随太子还正确啊!
诚然,他们这群人都是坚定的太子党。
但利字当头。
其他的,就得往边上排排了。
这群脑回路直的骄兵悍将,当然不会去想什么以后的后果、影响、会不会让以后的大明乌烟瘴气之类的因素,他们也懒得动脑子去考虑那么多。
他们只知道。
现在隐忍一时是有道理的,也不是要他们把嘴里的大肥肉吐出来的意思,而现在隐忍的好处是:日后则是可以安安心心地吃肥肉,吃更大的肥肉!
你在这里破口大骂。
只有朱允熥和他们这两个人听得到。
你明天去朝堂上骂,带着大家—起骂,那群淮西人再牛逼,他们也不能杀尽天下所有文人士子。
即便—定要死,死在明天的朝堂上比死在这里更有价值。
刘三吾这边还在气头上。
被詹徽和傅友文拉着反而还不太高兴了。
“詹徽!傅友文!你们别拉着老夫!”
“你……”
刘三吾又要开骂了。
但又被詹徽给按住了:“刘先生刘先生……淡定!”
说完,又顺势附在刘三吾耳边,耳语道:“蒋瓛都被撂趴下了,他背后有人!只怕现在那群淮西人大半都站他后面!你小心死在这里!”
闻言,刘三吾灰白色眉毛倒竖起来。
板着脸道:“那又如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詹大人你……”
傅友文再次拉住他打断:“刘先生冷静啊!”
而后同样在他耳边轻声劝道:“我知道刘先生不怕死,但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死在这里,刘先生明天就是因病告假,过几天病逝……但凡留条性命,明日在朝堂上能说得出来话,那便是死了也值得!”
詹徽也趁热打铁低声劝道:“傅大人所言有理啊!明日朝堂上若是文官清流没个主心骨,再被那群淮西人—吓,这位说不好还真就登基了,那大明皇朝才是真的没有以后了……”
三人这么推推搡搡着。
刘三吾这才终于冷静了下来,不再想要推开詹徽和傅友文继续破口大骂。
詹徽和傅友文对视了—眼,长舒了—口气。
这才把刘三吾给松了开来。
刘三吾抖了抖衣袖,将自己身上有些褶皱的衣袍给抚平,横眉冷哼了—声:“三殿下想说什么?”
看着三人推推搡搡的样子,朱允熥不由暗暗摇了摇头。
这三个人会是什么态度,他心里早就有了个估计。
刘三吾自不必说。
詹徽能在朱元璋手底下做到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决然不会是尸位素餐之辈。
他甚至还是—个会因为和太子朱标政见不合,而闹到朱元璋面前去评理的人,肯定是把苍生百姓放在了第—位。
历史上的詹徽虽然在蓝玉案里面被牵连了。
但那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和淮西党人盘结在—起或是其他,而是因为他在审讯蓝玉的时候,被蓝玉胡乱攀咬,这才牵扯了进去,说是无妄之灾都不为过。
至于傅友文。
也是有些文人风骨在的。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集中,处理了当时的丞相胡惟庸,把丞相这个职位都给撤销了,直接就把相权—把子揽在了自己手里。
为此,制造了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死了三万余人。
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历史上的傅友文,正是因为对这种滥杀表达了不满之意,所以才丢了性命。
这样三个人。
骤然听闻朱元璋驾崩,又看到他这个“无才无德”的皇孙居然要带着那群臭名昭著的淮西人“篡位”。
无论他们表面的表现如何。
心里—定是不会认可的。
但朱允熥选了他们三人,却也正是因此!
顿了顿。
朱允熥缓缓开口道:
“刘夫子,二位大人。”
“首先我可以保证的—点是,皇爷爷的死,与我无关。”
“戴思恭还活着,这—点你们可以和他确认。”
“若是皇爷爷之死与我有关,那他现在必定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臣翰林院学士刘三吾。”
“臣吏部尚书詹徽。”
“臣户部左侍郎傅友文。”
“应召,觐见陛下。”
「刘三吾?詹徽?傅友文?」
听到三道熟悉的声音,朱元璋先是心头微微—跳,随后便反应过来,面上露出—抹释然之色。
「是了,刚才那小太监说了,已经以咱的名义传召了另外的人过来,前面闲聊的这会儿就是在等这几个人。」
「没想到竟是他们三人。」
朱元璋挑了挑眉,看向紧闭的朱漆大门,面上露出—抹饶有兴趣的神色,同时也缓缓思索起来。
「刘三吾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但凡科举进士及第者,均要进入翰林院学习之后再视情况委任官职,他身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职品阶虽不算最高,但他的态度却能影响不少清流文官。」
「詹徽是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两个职位在朝中都举足轻重,分量不言而喻。」
「而傅友文虽是只是户部左侍郎,但咱前头把户部尚书给撤了,户部左侍郎就是现在户部的—把手。」
「这娃子是会抓重点的。」
朱元璋嘴角噙起—抹淡笑,点了点头。
他知道。
眼下时间已经不算多了。
自己向来勤政,早朝是从来不会无故缺席的,站在朱允熥的立场来看,就算明天不宣布自己“驾崩”的消息,这个消息都—定瞒不住。
因为—旦自己没有上朝,再加上锦衣卫官员集体消失。
这件事情不可能不了了之。
而在这剩下不多的时间里,想要—个—个说服朝中其他文臣武将是绝对不可能的。
「选了几个几乎能影响大半文官态度的人,很聪明!」
「而且,能在短时间之内做出这个判断,必然要对朝堂上的职位、责权、乃至于其中各种微妙的影响都了如指掌!」
朱元璋深吸了—口气,看向坐在龙书案后方神态自若的少年,愈发觉得自己这孙儿的底摸不透了。
—步—步看过来。
他竟然渐渐有了种感觉,只觉得自己这个突然露出锋芒的孙儿,像是在云端俯瞰着—切,给人—种莫名的睥睨感——那种随时都将—切掌控在手中的睥睨!
「简直就是天生的帝王之资!」
朱元璋看着朱允通在心中叹道,下眼睑微微—颤。
这—点,就连他精心培养的标儿,也差了不小的意思。
「不过……想要讲动这三个人,难度也不小……尤其是刘三吾这种喜欢认死理的学究。」
想到这里。
他的心中不由隐隐期待了起来。
……
乾清宫,朱漆大门外。
刘三吾、詹徽、傅友文三人均是十分恭敬地拱手弯腰,等待着乾清宫内的回应,只是神色之中各有忐忑。
陛下深夜突然召见。
而且还提前打过招呼说有要事相商,连乾清宫内外的宫人都给支开了……
这种情况,之前从来都没有过。
重要到把所有人都支走的事情,那得多严重?这样的事情会是什么事?三人无论如何想都没有任何头绪。
自然心中忐忑。
尤其是詹徽和傅友文,额头、脸上、乃至拱起来行礼的手心,全部都在冒汗。
他们—个管着户部,—个管着吏部和都察院,几乎每天都要和朱元璋面碰面,对朱元璋的脾性不可谓不了解。
当今陛下是什么人物?
驱逐暴元—统天下建立大明,铁腕铁拳铁石心肠,—言不合就能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人物。
与此同时。
离门口更近的吕氏和朱允炆当然更清晰地感知到了门外的动静,齐齐吓得往后退了几步,相互交换着惊恐的眼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下一刻。
“轰——”
乾清宫厚重的朱漆大门被人从外面推开。
“啊——”
“娘……”
朱允炆和吕氏二人都被这开门声吓得心脏一颤,再往后退的时候,竟然因为太过害怕和慌张,直接绊倒在了地上。
乾清宫内的烛光晃动着。
映照出门外出一个瘦削高挑的身影,对方手里各拎着一个脖领子,其中一个是锦衣卫标志性的飞鱼服,另一个则是太医院官服,正是蒋瓛和戴思恭!
吕氏和朱允炆颤巍巍地抬起头。
这才看清对方的面孔——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张面孔!此刻却又显得无比陌生。
一贯微微佝偻的腰背,此刻挺拔如松,面上再无从前那种木讷蠢笨的茫然,反而十分精明、冷静,一双明亮的眸子凌厉无比地盯着他们,竟令人有些不敢直视!
“朱……朱允熥!?”
吕氏声音颤抖,不敢置信。
朱允熥是前太子妃生的嫡子,为了朱允炆,吕氏自然对他日夜提防,也好在对方天生资质蠢笨,她的戒心才放下来不少。
结果在这节骨眼儿上。
这小兔崽子居然跑来乾清宫了?甚至把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都给撂倒了?这怎么可能?
这是那个说话都结结巴巴,被人撞一下都能摔屁股墩的老三?
“你……你怎么……你怎么……”不仅吕氏懵逼,朱允炆更是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在此之前的一瞬间,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无数的猜想,可唯独没想到推门而入的人会是朱允熥这个废物!
看到眼前那张冰冷的面孔,对方甚至还能轻轻松松地一手拖着一个人。
他的脑子仿佛骤然遭了一阵雷劈一般,焦成一团。
怎么会是朱允熥!?
怎么可能是朱允熥!?
“二哥,小娘。”朱允熥噙起嘴角淡淡一笑,打了个招呼。
随后抬脚跨进乾清宫的门槛,顺手拎着蒋瓛和戴思恭的脖领子,把两个人都拖了进来,往旁边一扔。
而后转身,反手又把乾清宫的朱漆大门给“吱呀”一声关上。
虽然他平时表现得弱不禁风的样子。
但他可是早下决心,要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当二五仔,抱Judy大腿的,那种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时候,他要冒险去给朱棣开开城门、表表忠心,没点本事傍身怎么行?
这年代也没什么娱乐方法能让他沉迷,所以平日里除了看书,练得还算勤快。
好在这个年代的衣服都挺宽敞的,穿起来显瘦,遮掩起来就很方便了。
只是朱允熥怎么也没想到。
还没等到朱棣打进来,老朱就提前嘎了,正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时候正派上了用场。
迷药、配合他的身手,就形成了如今的结果。
于此同时。
帷幔后方的龙榻之上。
朱元璋也是微微张着嘴巴,一双浑浊的眸子瞪大,死死盯着门口那个颀长高挑身影,已然全无帝王的威仪与矜持,难得地出现了一脸懵逼的表情。
「啥?」
「咱标儿家的老三??」
「一个人撂倒了俩,其中一个还是咱的锦衣卫指挥使?」
他儿子一大堆,孙子更是一大堆,不过朱允熥身份地位特殊,所以朱元璋还是很清楚这个孙儿的情况的。
他观察过朱允熥上学:永远低着头,连夫子都不敢看,夫子提问,永远是一问三不知。
也曾经召集过自家的这些孙儿们上演武场考较:朱允熥连三十余斤的入门软弓都拉不开,刀枪剑戟这种利器,更是碰也不敢碰。
原本论血统、论嫡庶。
朱允熥是该排在朱允炆面前的。
只是他实在难堪大任。
再加上蓝玉这些骄兵悍将和他还有亲缘关系,以这性子必定要形成外戚势大的局面,朱元璋也就把朱允熥抛诸脑后去了。
只是如今看来……
「单看咱孙儿这身姿气势,做起事情来也干净利落,倒像是个做大事的。」朱元璋有些满意地点点头。
「这其中莫非另有隐情?」
「咱倒是要再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他心中思忖着,同时松开了握着剑柄的手。
反正现在乾清宫大门紧闭,知情者或是站着或是躺着,都在这里了,也不担心消息泄露引起轩然大波什么的。
再说朱允炆这边。
懵逼了好大一会儿之后,他才和吕氏相互搀扶着站了起来,勉强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老……老三,你这是……在做什么?”
吕氏则比他镇定一些,质问道:“朱允熥!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无召擅闯乾清宫!简直是大逆不道!”
看着对方闪烁的目光。
朱允熥忍不住噗嗤一笑:“小娘,我还以为你多厉害呢!擅闯乾清宫算什么?我连皇爷爷最信任的锦衣卫指挥使都给撂了,还怕一个区区擅闯之罪吗?”
说完又目光戏谑地看向朱允炆。
道:“我这是在做什么?皇爷爷都驾崩了,我作为皇爷爷的孙儿,当然该过来尽一尽孝心咯。”
“平日在大本堂,二哥是最口若悬河,深得夫子们喜爱的,对《孝经》的领悟比我深啊。怎会问出如此愚蠢的问题?”
“你!……”吕氏和朱允炆二人一时都是哑口无言。
朱允熥说的还真没毛病。
不过二人立刻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你也知道老爷子驾崩的消息,这个节骨眼儿来乾清宫,还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好啊!朱允熥!你装得真好啊!”
“枉我里里外外派了那么多人盯着你,竟都没看出来你藏得这么深!本以为你是个安分的,没想到还藏着这么大的野心!”
“早知如此,我就不该留你!”
最初的惊骇过后。
吕氏大概是想明白了:老三这小子这些年是装的,全是装的,目的就是骗过她的眼睛!事到如今才图穷匕见!
此刻。
她的心中瞬间无比懊悔。
她做小伏低,筹谋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朱允炆能有朝一日登上那个至尊之位,她不允许这件事情出任何差错!
吕氏目光一冷,说着便几步走到武器架旁边,抽出其中一柄短剑:“现在还不晚!”
“那明日早朝便仰赖舅爷、舅舅,和各位叔伯公了。”朱元璋思索间,帷幔之外的朱允熥不卑不亢地道。
众多淮西勋贵不由相视而笑,心中都有种落了地的感觉。
双方心里有了默契之后,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落在了一旁的吕氏和朱允炆身上。
尤其是蓝玉和常升。
他们可没忘记,前太子妃常氏、还有那个曾经被他们寄予重望的皇嫡长孙朱雄煐之死,都和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人有关。
这些年。
他们被朱允熥给演了。
又何尝没有被这个女人给演了?
前太子妃常氏之死,他们只当是产后虚弱,身子不足;朱雄煐之死,他们也只以为是年纪太小,感冒风寒太甚导致的。
毕竟吕氏这些年,贤良淑德、简朴大方,实在没得挑剔。
但现在,经过朱允熥这一遭。
他们总算是看明白了。
这个女人藏得深!
至于他们为什么毫不怀疑地相信朱允熥的说法……
别说朱允熥的才能、武力天赋出众,光以他特殊的出身和亲缘关系,如果不去刻意隐藏,朱允熥甚至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
何以到了现在才敢向他们表露实情?
只能是为了防备吕氏的暗害!
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有假!
更何况,当前这个情况,就算把私仇先放在一边,他们也不会容许朱允炆活着。
一个被议储的皇孙。
站在朱允熥的立场,本来就已经有足够的取死之道了。
而现在,朱允熥的立场,就是在场所有淮西勋贵的立场。
蓝玉本来就是嚣张且莽撞的性格,眼睛一红,直接从武器架上拔出一柄长剑,烛光之下,剑刃反射出一道凛凛冷光。
“允熥,吕氏这毒妇该杀,还有这个小孽种,十数年来窃居「嫡子」之尊,打压你、欺辱你,占尽了本该是你和你哥哥的机缘。你下不了手,这手上沾血的事情,那就咱来!”
蓝玉将剑刃指向吕氏和朱允炆母子,眸子里迸溅出杀意,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气势,不由便令人背脊生寒。
他是个莽夫,在朱元璋面前都敢雷区蹦迪,现在朱元璋都“死了”,更是无所顾忌。
管你什么太子妃、什么皇孙。
这种深仇大恨,不可能不报。
包括常升在内的其他淮西勋贵也同样怒目圆瞪,看着被缚住身体、坐在地上瑟瑟发抖的母子二人,杀气腾腾。
“娘……他们……”
朱允炆顿时双目失神,扭动着身体往后退去。
“你……你们敢!”
“我是懿文太子正妻,名正言顺的太子妃,你们胆敢犯上!”
吕氏脸色大变,立刻护在朱允炆身前,疾言厉色地呵斥道。
但不住颤抖的嘴唇,暴露了她内心的恐惧。
一旁的常升冷哼一声:“太子妃?我姐姐是怎么死的,我大外甥怎么死的,你这个太子妃怎么得来的,你自己心里有数!”
人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本来就容易防线降低。
如今人为刀俎,吕氏母子不过砧板上的鱼肉一般,而这些刀俎更非寻常,一个个都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修罗,压迫力根本就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住的。
更何况吕氏?
被常升这么一问。
吕氏整个人直接僵住,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下来,眼睛慌张地左右乱瞟,仿佛是在想自己是否有哪里暴露了什么。
不过她有本事让这么多人都看不透,心理素质还是没的说的。
很快就调整过来自己的状态,梗着脖子否认道:“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我是太子妃,乃是大行皇帝亲封!你们不可动我!”
她不认为自己暴露了什么。
而且她心中明白,自己不承认,这群人不一定会放过他,承认了这群人一定不会放过她。
常升冷声道:“果然是你!”
朱允熥也忍不住目光一凛,在心中暗道:我的猜测果然没错。
虽然吕氏应变速度不慢。
但她刚才的神情已经足够说明:八九不离十了。
这一幕。
自然也落入了朱元璋眼中。
「所以……允熥是在害怕?」
「他故意低下头,故意在人前唯唯诺诺,在夫子面前一问三不知,在咱面前拉不开弓,都是因为……他在害怕?」
「常遇春家的丫头……还有咱家雄煐,明明他那么聪明,天赋异禀,合该是大明第三代雄主!」
「这吕氏,该死啊!」
朱元璋双眼微眯,心中带着几分自责。
他给人定罪,有时候并不太讲究证据,譬如原本要发生的“蓝玉案”,只是因为猜忌,都能直接给蓝玉安上谋反的罪名,牵连两万多人的性命。
吕氏的一个心虚的眼神,已经足够他在心里给吕氏定罪了。
更何况,朱允熥这些年的表现,也完全足够佐证。
朱元璋轻叹了口气。
透过帷幔看着那个高挑瘦削的背影,鼻头忍不住一阵发酸。
「吕氏这毒妇!咱大孙竟然是折在她手上的!」
「还有允熥,要不是他天生机警聪慧,隐忍了这么多年,是不是也要遭了她的毒手了?这孩子这么多年下来,竟还能成长到如今的模样,也真是难为他了。」
「也怪咱!也怪咱没看出来啊!」
朱雄煐是他最喜爱的孙儿,曾被他寄予大明江山的厚望。
朱允熥资质同样绝佳,不仅机敏、聪慧、有手段、有魄力,甚至连他和常遇春的武力天赋都继承到了,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下都能如此……若是能从小长在他眼皮子底下培养……
如此想着,他的心里也愈发愤怒,一双拳头不自觉紧握起来。
另外一边。
看过了吕氏的表现之后。
蓝玉缓缓提剑,面无表情,到:“承不承认都不重要,咱这就拿你的人头去祭奠我大侄女和大外甥孙!”
按照他的脾性,吕氏母子在他长剑出鞘的时候就该人头落地了,能拖延到现在,纯粹是因为他想看看吕氏的反应罢了,仇不能报错,而吕氏刚刚的反应足够他确认这一点。
然而。
当他挥剑的那一刻。
却感觉自己握剑的手腕被什么钳住了一般,竟没能挥下去!
“见过三殿下……”
其他人也陆陆续续抱拳问安,只是神情之中多少带着些不太自在,毕竟眼前这位的转变太大了,一时之间实在难以习惯。
蓝玉和常升二人并没有说什么或者做什么。
只是站在原处,上下打量着朱允熥,心中不由百感交集。
从前。
无论是出于情分还是政治需求。
他们都没少关注过朱允熥。
但朱允熥现在这幅模样,却是他们十几年来第一次见,两人都感觉像是第一次见自家这个外甥(外甥孙)一般。
二人沉默了片刻,同时抿了抿嘴唇,仿佛有无数话想要说,想要问,但最终都被咽进了肚子里。
“眼睛像我姐。”常升欣慰道笑道。
“鼻子和我大姐一样高挺。”蓝玉道。
二人几乎是异口同声,不由相视一笑,陌生的气氛瞬间被缓和了不少。
朱允熥摸了摸鼻子,顺着话茬儿面上露出一丝遗憾,再次打出了一张感情牌:“可惜我没见过我娘和外婆。”
说完,他探头出去左右看了一眼,确认外面除了这群淮西勋贵之外并无他人,对着乾清宫内伸手虚引,道:“舅公、舅舅、还有诸叔伯公深夜入宫,还是先进来再叙吧。”
被朱允熥这么一说,蓝雨和常升二人都忍不住鼻头一酸,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看向朱允熥的目光愈发坚定了许多。
其他人则是点了点头。
知道事关重大,前后抬脚跨过门槛走了进来。
朱漆大门关上。
立刻就有人抬眸朝龙榻的方向看过去,不敢置信地问道:“老爷子真驾崩了?昨儿看到还好好的啊。”
其他人也不由跟着看了过去。
看得朱元璋都不由心头一跳:要是被这群人骄兵悍将发现了,他们是真敢动手啊!
好在有人发现了躺在地上,被五花大绑的太医院院使戴思恭:“这不是戴老头么?看来事情没有假。”
众人忍不住转头看向朱允熥,仿佛用目光在询问:你干的?
朱允熥笑道:“下手重了点,还没醒。”
众人露出了一个疑惑的表情:???
不儿,你这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动起手来倒是挺狠?
蓝玉呵呵一笑,道:“狠点儿好,咱就看不惯朱允炆那副文绉绉的样子,男子汉大丈夫,搞那副娘们唧唧的样子像什么话!”
在推开乾清宫大门之前,其实他心里也还是有几分慌的,不过现在,他是越看这个外甥孙越喜欢了。
顿了顿。
他收起脸上的笑容,转而神色变得严肃认真了起来。
毕竟当下最重要的,是为明天一仗做好最万全的准备。
“好孩子!你做得很好,这戴老头估计是为数不多在老爷子过世之前陪在身边的,老爷子心里属意于朱允炆,说不定他就亲耳听到了老爷子最后的口谕,确实得防着。”
“目前身在应天府的一些相熟老将,咱都已经帮你打过招呼了,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咱也都招呼了一声,虽然没有告诉他们详情,但若是明日有什么事情发作起来,他们会明白的。”
“至于锦衣卫那边。”
“两个指挥同知、四个指挥佥事、两个镇抚,应天府内找得到人的千户、副千户都已经被咱控制起来了,剩下一时半会没找到的,也已经安排心腹在暗中打听捉拿了。”
蓝玉把当前的情报和朱允熥言简意赅都汇报了一遍。
随后有些气恼的摇了摇头。
“就是可惜,没拿住蒋瓛。”
“咱在乾清宫附近找了一遍没找到,去锦衣卫值守房里也扑了个空,也不知道是不是走漏了什么风声……”
“不过你也别慌,他下面的人全被咱给逮了,锦衣卫的机动性就会差很多,就算到时候跳出来,咱也是能应对的。”
蓝玉看着朱允熥,耐心的安抚道。
“等等!你们看看趴在门边儿上的那一坨,穿的是不是飞鱼服?”蓝玉话音还没落下,就有人伸手一指提醒道。
大晚上的,烛光明灭,地上趴着躺着什么也不容易发现。
众人眯着眼看过去端详了片刻,不由点了点头。
“好像还真是飞鱼服!”
“该不会是……”
许多人心里都产生了大胆的猜测,有资格在这种时候出现在乾清宫的锦衣卫,那还能是谁?
只是众人转头看了看一旁长相俊美,气质温雅如玉的朱允熥,又觉得不太现实,毕竟那是锦衣卫指挥使,能随随便便被人绑了?
“咱过去看看!”
常升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弯腰拽住对方的肩膀一翻。
精壮的身材,有些粗犷的络腮胡,面上锋锐与肃杀的刀痕……
“乖乖!还真是蒋瓛!”常升转头走回来,叹道。
众人不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齐刷刷地转了回来,再次落在了朱允熥身上,一双双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仿佛在用眼神询问:又你干的?
不等朱允熥说点什么。
立刻又有人注意到了吕氏和朱允炆母子面前插着的那根箭矢:“等等,这根箭……”
吕氏和朱允炆两个大活人杵在那儿瑟瑟发抖,他们是早看到了的,暂时没功夫管他们而已。
不过大晚上的,不细看却看不到二人面前的箭矢。
只是这乾清宫里的惊喜一个接着一个,戴思恭也就算了,连蒋瓛都被撂趴下了,他们不得不细细观察一下。
这一观察,内心直接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他们都是常年在军营里打滚,各种刀枪剑戟的制式熟的不能再熟了,什么样尺寸的箭矢配什么力量量级的弓,没人比他们更清楚。
“卧槽!这是虎力硬弓的配箭吧?”
“该不会是陛下那把龙头虎力硬弓吧?”
“你看这宫里还有别的弓吗?”
“不是,这支箭整个箭头都插进地板里去了吧?要想做到这种程度,应该要把龙头弓拉出来满弓才行吧!?”
一时之间。
乾清宫里的这些骄兵悍将全部都傻眼了。
对于这里的不少人来说,蓝玉之前在开国公府给他们分析的一大堆弯弯绕绕,或许还有些一知半解。
但这支箭代表什么……
看着朱允通的淮西勋贵:嗯,我的母语是无语。
说句实在话。
听到朱元璋驾崩的消息。
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不是难过、不是可惜,而是……压在自己肩上的一块大石突然消失了,如释重负。
甚至心里暗暗有些窃喜。
——从前的罪责没人追究了,往后更没人制约他们了。
结果朱允熥倒好。
直截了当跟他们说不要干!
「要是别的事情也就罢了,让我们让了这块儿利益,合着老子出人出力,你特么的还要割老子的肉?」
也就是他们这群人已经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否则一人啐一口唾沫,扭过头去就能把别人送上龙椅。
蓝玉和常升二人对视了一眼,交换了一个眼神,都在对方的目光之中看到了慌张和不妙。
他们本来都做好了准备,自己吃点亏做出点牺牲什么的。
一来朱允熥和他们是嫡亲的血亲,二来日后说不得会有其他好处弥补,三来他们当下也实在只有朱允熥一个选择。
不过蓝玉和常升也没料到。
这个聪明机灵、仿佛能够看明白一切的小外甥(外甥孙),突然就不明白了起来。
竟然直接一句话捅到大动脉上去了……
顿了顿。
见气氛不太对,蓝玉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打圆场道:“哈哈哈哈哈!今天事情太多也太突然,允熥,你这孩子是想事情想糊涂了是吧!尽说胡话。”
常升也尴尬的摸了摸后脑勺。
附和道:“这些事情都是后面的事了,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紫禁城内外的一切布置好,确保明天一切顺利。”
“其他的事情都往后再讲就是了。”
“……”
二人一方面也对朱允熥说的这一番「胡话」心中不满,尤其是蓝玉,他在这方面可谓是劣迹斑斑,光是义子就收了几百上千个了,总不能人家喊声爹好处都得不了一点儿不是?
但经过之前马三宝传话给他们的一番分析。
蓝玉和常升都明白。
现在最重要的事,是确保朱允熥能顺利登基。
否则。
那个位置无论换了谁,他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更遑论更大的权利,更尊贵的位置,更富贵的钱财了。
而朱允熥,至少还是能商量的。
所以这时候他们绝不能让其他淮西勋贵,因为朱允熥这句莫名其妙的话给动摇了。
两人打着哈哈。
你一言我一语地准备把这件事情先找补过去再说。
然而。
明明跟个小狐狸一样滑溜的小外甥(外甥孙),这时候却像是突然脑瓜子抽了一样。
丝毫不领他们这份情不说,反而还淡笑着重复强调了一句:“舅爷、舅舅,还有各位叔伯公,我刚才的话并非玩笑话,也不是什么糊涂话,一字一句皆是认真的。”
朱允熥具有这个时代的人没有的视角。
当然知道这群人一个个都是什么德行,所以也早就考虑过蓝玉等淮西勋贵对这件事情的反应。
对于众人变了的目光,倒是并不怎么慌。
蓝玉和常升这边,本来还兀自替朱允熥打圆场辩解说着话。
结果直接被朱允熥打断了,声音戛然而止,嘴巴微微张着停留在说话的最后一个字的嘴型上,整个人有点僵硬……
不得不说。
他们内心已经开始有点绷不住了。
「淦!」
「这小兔崽子这是在发什么癫?」
「老子这是在帮你,在帮你知道不?刚才那股机灵劲儿都他娘的哪儿去了!!」
张温心中实在想不通。
眼下气氛凝沉至此。
朱允熥还能如此淡定,到底会如何应对眼下这种局面。
其实,朱允熥说出的那句「不再侵占民田、滥杀无辜」,对于他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也不干这事儿。
毕竟原本的历史走向之中,朱元璋想搞他,也只找得到一个「所用器物僭越」的罪名,其他罪名显然是找不到一点了。
穷人乍富。
有两种极端。
大部人会成为当年剥削自己的那一类人,尽情享受人上人的优越和好处,甚至变本加厉。
而小部分人,则是会心怀怜悯,对处境和自己贫弱之时的人感同身受,自己淋过雨便想替别人撑伞。
譬如朱元璋,这些年都尽量给农民减少赋税,与民休息,发布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
张温也属于这一类人。
他的看法和朱元璋差不多。
心里想着,大概是这位东宫三殿下,承继了太子殿下的仁德爱民之心,如今有望走上天下至尊之位,少年意气,或者说类似于新官上任三把火,迫不及待地就想做点什么。
仁德爱民之心。
在张温看来,这一点对于一位帝王来说十分重要。
历朝历代,大多亡于暴政——百姓但凡还能有一点活着的念想,都不至于到揭竿造反的地步。
他们这群人当年就是活不下去了,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大明。
朱允熥这个出乎预料的举动。
尽管鲁莽意气。
却令张温心里多了几分敬佩之意,也从心里希望,这位东宫三殿下当真可以坐上那个位置。
所以他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了。
不过张温始终觉得。
朱允熥心中或许已经自有了一番盘算。
一个能在吕氏手底下隐忍十数年的孩子,怎么可能在这种紧要关头上鲁莽行事?他能把他们这群淮西勋贵搜罗到这里来,不可能不明白,这群人是他唯一的政治资本和依仗。
张温此话一出,乾清宫内凝沉的气氛瞬间缓和了不少——对日后大有裨益?如果这份裨益能弥补他们的损失,倒也不是不值得一听。
因此,众人的目光“刷”地一下又集中到了朱允熥身上。
朱允熥不经意地看了张温一眼,心中觉得有趣,暗暗记下了这张面孔。
当然,现在不得不提出的矛盾提出来了,他当下最重要的是:解决这个矛盾。
面对众人的目光。
朱允熥内心开始酝酿情绪,面上作出一副无奈为难的神色,叹了一口气,这才缓缓开口:
“其实,各位的顾虑,我心里都是清楚的。”
“只是当下的处境,各位叔伯公心也明白。”
“有诸位在朝堂上说话,当然都是很有分量的,可这朝堂上能说话的,不止咱们淮西一脉。”
“在允熥心里,咱们都是自家人,心里肯定是偏向于诸位叔伯公的,可我却不能在外表现出这种偏颇。”
“否则就会成为那些文人攻击的借口。”
“诸位也知道,要想在龙椅上坐稳,我的处境还十分艰难。大局未定,提出此事,允熥也是不得已的。只是咱自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觉得这件事情得提一提!”
朱允熥紧紧蹙起眉头,先表明立场:我肯定是偏着你们的!咱们都是淮西一脉,是一边儿的!
听到朱允熥这话。
众人面上的神情顿时缓和了不少——嗯,总算不是老爷子说的那一套“百姓艰苦、你们要懂得体恤、触犯大明律”云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