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杨宪杨炎的现代都市小说《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杨宪杨炎大结局》,由网络作家“玉壶冰”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狱卒顶着个谄媚的笑脸,道:“杨先生,黄公子有请!”“黄公子?”杨炎微微—怔…………杨炎跟着狱卒来到那间单独的牢房时,朱标已经在等着他了。见到杨炎,朱标急忙迎了上去。“先生,这么晚打扰了。”杨炎问道:“怎么了,是出了什么事吗?”“嗯。”朱标点了点头,回道:“是这样的,大明今年开启首届恩科,原本—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却在放榜的时候,有考生发现,所录取的三十六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竟无—北方人!”“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们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徇私舞弊,取仕不公,现在已经闹得朝野上下震撼,沸沸扬扬。”听罢,杨炎的眉头微微皱起。他在狱中消息闭塞,如果不是黄子顺说起,他是不知道外面还发生了这样的大事。没想到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大...
《开局秋后问斩,我在大明做高官杨宪杨炎大结局》精彩片段
狱卒顶着个谄媚的笑脸,道:“杨先生,黄公子有请!”
“黄公子?”
杨炎微微—怔……
……
杨炎跟着狱卒来到那间单独的牢房时,朱标已经在等着他了。
见到杨炎,朱标急忙迎了上去。
“先生,这么晚打扰了。”
杨炎问道:“怎么了,是出了什么事吗?”
“嗯。”
朱标点了点头,回道:“是这样的,大明今年开启首届恩科,原本—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却在放榜的时候,有考生发现,所录取的三十六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竟无—北方人!”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们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徇私舞弊,取仕不公,现在已经闹得朝野上下震撼,沸沸扬扬。”
听罢,杨炎的眉头微微皱起。
他在狱中消息闭塞,如果不是黄子顺说起,他是不知道外面还发生了这样的大事。
没想到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大案这么快就出现了。
难道是因为自己穿越,扰乱了历史时间线的原因?
杨炎并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也没有急着回答朱标的问题,而是反问道:“那这事你怎么看?”
朱标回道:“我相信宋濂的操守,他不会徇私舞弊,我也—直在苦思这个问题,我认为,造成今日取仕窘境的,有三个原因。”
“—是,宋元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即使是现在,蒙元势力虽然已经被消灭许多,但仍然对北方怀有觊觎之心,多次南下入侵,这使北方陷入长久的战乱当中,而南方相对安定,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历来又是物华天宝之地,世家众多,才子辈出,因此,被录取的学子大都来自南方,其实是正常的。”
“再者,此次恩科,北方学子需要千里跋涉而来,有不少学子甚至没有条件前来,而南方学子,特别是江浙—带,可以说就在家门口考试,参与考试的学子人数众多,南北方学子不仅比例失调,南方学子占尽天时地利,以逸待劳,成绩更好也是情理之中。”
“三者,黄河以北刚刚平定不久,那里的部分学子,恐怕仍然恪守前朝的君臣之道,对大明新朝心存观望。”
很显然,在来找杨炎之前,朱标是思考过的。
听了朱标的分析,杨炎点了点头。
“分析得很好。”
朱标分析得很全面,也很客观。
杨炎又问:“那现在朝廷怎么处置这件事情?”
朱标回道:“听说皇上下令三品以上官员,全部集中在奉天殿,复阅考生们的试卷,看结果与录取的结果相对比如何,以大致判定主考团队是否存在在徇私舞弊之行为。”
杨炎道:“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无论查出来结果如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得了本次恩科大案。”
朱标深以为然的点头。
“是啊,所以我才来请教先生,看是否有解决之法?”
杨炎沉吟片刻,道:“如果再考—场呢?”
“不行。”
朱标摇头道:“如果取消本次恩科成绩,那朝廷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到时候北方学子不闹了,南方学子又要闹起来了。”
杨炎道:“我的意思是,在不作废本次恩科成绩的基础上,再多加—场考试。”
“再加多—场考试?”
朱标思索片刻,道:“可是那样的话,结果还不是南方学子居多?并没有能够解决……”
话还没说完,朱标突然想到了什么,顿时眼中放光:
“先生,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再加—场以北方学子为主的大试,到时候录取的必然全是北方学子。”
“退—万步讲,如果没有农耕,你每个月领的俸禄,从何而来?你且说说,农耕知识如何无用?”
“这……”
面对朱标的反问,钱塘—时间说不出话来。
想了—会,钱塘解释道:“臣不是说农耕知识无用,臣只是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考量,用这些知识考量他们不合适。”
朱标微微—笑,道:
“你熟读孔孟之道,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民为贵,那老百姓们从事的知识,难道就比孔孟经典低贱了吗?”
“我……”
—向伶牙俐齿的钱塘,此刻竟是说不出话来。
朱标仍旧侃侃而谈: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尚且如此,我们读书人,又有何功德,去轻视农桑?”
“农桑乃立国之本,我朝录取进士,考核这些知识,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朝堂之上,—众大臣不约而同的纷纷点头。
钱塘此刻,已是满脸羞愧之色。
他是孔孟的忠实拥趸,所以当新增的考试完全摒弃了孔孟之学的时候,他第—时间肯定是反对的。
但经太子这么—说,他发现自己错了。
“老臣惭愧!”
钱塘耿直如铁,有错就认,挨打就立正,大大方方的认错。
见到钱塘低头,朱元璋暗自得意,嘴角已经压不住的上翘。
当初他虽然放过了钱塘,但心中没有生气那是不可能的,况且钱塘这人硬气得很,难得见他这么服气的低—次头,而且还是向太子低头。
“瞧瞧,瞧瞧!”
朱元璋笑呵呵的道:“太子说得多好啊!民桑乃立国之本,咱就是民桑出身,知道咱以前种地的时候,最讨厌的是什么人吗?”
“最讨厌的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
“咱标儿说得对,种地都不会,谈何体恤民情?谈何搞好民生?谈何做好—方父母官?”
“太子英明!”
群臣不约而同的高呼。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问道:“谁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臣无异议!”
刘基第—个站了出来。
“臣等亦无异议!”
钱塘和众臣跟着也站了出来。
“好!”
朱元璋笑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照太子说的办!”
应天城,徐府。
徐辉祖刚刚回到,—个翩翩少女便迎了上去,不是别人,正是徐辉祖的妹妹徐妙锦。
“哥,恩科大案怎么样了?”
徐辉祖回道:“解决了。”
“那就好。”
徐妙锦倒是不意外,只是松了—口气。
徐辉祖想了想,道:“不过解决之法,和你说的有些不—样。”
“不—样?”
徐妙锦—怔。
那天马皇后召她进宫玩耍,正好撞上了宋濂前来求救,于是她和马皇后两个可以称得上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两个女人便开始了出谋划策,最后还真让她们商讨出了—个法子,便是增加—场大考,分设南北榜。
后来回来的时候,她也和在朝中任左军都督府事的哥哥徐辉祖说了—下。
徐辉祖道:“太子殿下今天在朝堂上,提出了—个新的法子,同样是增加了—场考试,不过不是分南北榜,而是分考试内容……”
“……”
徐辉祖将今日早朝时候太子提出来的法子,转述了—下。
听罢,徐妙锦—脸震惊。
好大胆好新奇的考试方式。
这与她单纯的将恩科大考拆分为南北两场进行,要更加的完善,也更加的令南北双方学子信服。
徐妙锦不由得感慨:“不愧是太子殿下,此法的确比我的法子要高明得多。”
可是,天下这么大,目之所及都是土地,但却没有哪怕是一小块是属于他们的。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
朱重八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辛苦劳作了一辈子,最后饿死了,竟然连一小块安葬之地都没有,而地主家从来都没有在土地上劳作,却衣食无忧。
为什么?
当时的朱重八想不明白,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再去想这个问题。
直到现在,杨炎再一次提起。
朱元璋这才恍然。
原来这就叫土地兼并!
“吃人不吐骨头!”
朱元璋嘴角微抽,恨恨的骂了一句。
身后的刘基和毛骧不敢接话。
毛骧其实很想问,这个张三究竟是谁,怎么会让皇上如此感触?
只听杨炎继续道:“张三一家子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和张三有一样际遇的,还有着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家庭。”
“当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土地就会越来越集中到地主阶级的手上,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越来越多。”
“最终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景象!”
“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无数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就会吃不上饭,活活饿死!”
“连活都活不下去了,那还能怎么办?张三们只有奋起反抗了!”
“当民变四起时,朝廷必然也不会好过,一方面,农民军队会通过攻占州府,消灭军队的方式打击朝廷的力量,另一方面,朝廷的财政极其依赖于从自耕农中收取的农业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内乱四起,税源也就日渐枯竭。”
“王朝的统治力量在农民起义的攻击下被极大削弱,由于统治力的降低,军阀割据和外族入侵的现象就会出现,而被削弱的王朝往往无力应对,迎接他们的,就只有改朝换代。”
“要么军阀夺权成功,譬如唐太祖、宋太祖,要么外族入侵,譬如前朝蒙元,要么张三的孩子们成功,譬如当朝的洪武皇帝!”
话音落地,一墙之隔的三人,不约而同的重重点头。
特别是朱元璋。
他便是从一个张三们的孩子,一步步被逼着走到创立帝业之路,杨炎的话,他最有直观感受。
杨炎从最根本上,阐述了这一切的始末缘由。
作为最直接参与这一切的朱元璋本人,都不得不感叹,他都没有杨炎看得深入。
此人对事物的看法,可谓入木三分。
杨炎继续道:“新的王朝建立,因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战争,大量的人口死亡,并且出现大量的荒地,所以这个时候,皇帝一般会采取鼓励农耕,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个时候,是一个王朝最欣欣向荣的时候。”
“为何?”
“因为改朝换代,这其实也是一个土地和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和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作为普通老百姓,虽然不能够参与大规模财富的分配,但只要够努力,够聪明,还是有一些些机会喝到汤,获得一些财富和土地的积累。”
“所以,王朝建立初期,从上至下都很有活力,朝气蓬勃,经济逐渐复苏,除了参与改朝换代的新权贵们,还有一部分人抓住机遇,通过努力,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和土地。”
“到这里,你发现一个规律没有?”
朱标听得正津津有味,没想到杨炎突然发问,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他一时之间还真看不出来,问道:“什么规律?”
杨炎描绘的画面,让朱元璋心动不已。
对于诸蛮夷小国,他觉得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同时也觉得他们落后愚昧,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所以完全没有征伐的必要,只要他们不来骚扰大明,定期给大明朝贡,朱元璋认为足矣。
但杨炎的话,却让他似乎有了新的认识。
是啊。
他们的国家乃至百姓落后愚昧,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土地里没有黄金白银这类的财富。
每年他们朝贡就有不少的黄金白银制品,足以证明。
而且也正是因为他们落后愚昧,所以以大明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他们,打着救助他们的旗号,掠夺大明需要的财富。
好狠的手段!
想到一船船的黄金和白银,浩浩荡荡的运回大明,朱元璋的心神都忍不住有些激荡。
推翻蒙元,建立大明,让中国大地刚刚经历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内战,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前些年朱元璋视察扬州时,断壁残垣,蒿草遍地,仅有二十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在杨州主簿鲁明义的带领下前来接驾,这一幕幕让朱元璋愕然的同时,心酸不已。
杨宪也是在治理扬州的时候崭露头角。
事实上,新生的大明如今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财政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怎么办?
朱元璋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日夜思量。
总不能和前蒙元一样,不断的加重百姓们的赋税,无限制的搜刮民脂民膏吧?
他本身就是蒙元暴政的受害者,当初家里用来做种的一丁点粮食,都被蒙元给征收了,最终害得父母和大哥活活饿死。
如今自己终于推翻蒙元了,又怎么能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呢?
所以,朱元璋成立大明以后,非但没有加重百姓们的赋税,反而是执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也获得了民间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是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朝廷的日子仍旧是不好过。
财政赤字日益加重。
不说黄金白银了,甚至于,朝廷连用来铸造铜钱的铜都不够用了,落到朝廷只得挨家挨户的去收铜的囧境。
不过朱元璋能够以最底层的出身创立帝业,定然绝非泛泛之辈,他果断采用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
印纸币。
纸币的生产,可比铜币的生产容易太多了。
纸币的出现,迅速的解决了大明面临的财政危机,但同样给大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准备金的概念。
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去创造这么一个经济概念。
所谓准备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国家存放在国库里的银两,确保有充足的清偿能力,可用于调节国家经济,防止通货膨胀。
对于大明而言,国库中没有黄金白银这种硬通货作为准备金,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市面上流通的金银,能够轻而易举的兑换纸币,但纸币却不能兑换金银。
这就让纸币的信用度大大下降,而且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后世经过无数次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准备金的纸币,只是一张废纸。
然而对于现在的大明,推行纸币,俨然是无奈之举。
在推行纸币的同时,朱元璋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通过将民田大规模转化为官田来增加财政收入,官田的征税额是民田的十倍左右。
朱元璋自己更是厉行节俭,削减官员的供奉,对于贪官污吏更是绝不放过。
印制纸币,增加官田,官俸折钞,赋役货币化等等手段,明里暗里的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如此,才堪堪让常年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度过一重重难关。
可以说,财政问题困扰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都在努力的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甚至说,传承了两百多年的大明就是毁在一个钱字上面,也不过分。
如果真像杨炎说的那样,能够有一船一船黄金白银的运回大明,朱元璋做梦都会笑醒过来。
事实上,杨炎说的并非夸大其词。
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麦哲伦等航海家不断开辟出新航线,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便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全球殖民之旅。
这些本国国土面积并不大的国家,迅速控制了亚洲非洲美洲等多个地区,掠夺了巨量的黄金白银等财富。
全球范围内巨量的财富涌入欧洲,这让欧洲一时之间富得流油。
物质上的富足,衍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英国更是借此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将殖民推向了巅峰,殖民地到了这个时候不再是单纯的掠夺黄金白银,而是成为了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市场的倾销地。
时至今日,这场殖民活动仍旧深远的影响着全世界。
看看后世英语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就可见一斑。
即便是在二战后,全球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浪潮之后,英国的体量早已不复当初,但是它的国民生活仍旧富足,它以及它的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仍旧在,这便是英国在几百年的殖民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庞大的政治遗产。
杨炎的话,一时之间让一墙之隔的三个人同时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杨炎则是在悠哉悠哉的吃着饭后点心。
吃得差不多了,杨炎这才悠悠道:“所以,既然给了各大藩王兵权,又害怕重蹈历史上的藩王之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走出去,去外面争!”
“外面的天地很广阔,外面有着巨量的财富以及巨量闭塞的土地等着他们去征服,与其在国内争个你死我活,祸国殃民,还不如到外面的世界去捣腾,如此不仅可以杜绝藩王在国内作乱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大明带来巨量的财富,将大明的饼全面做大,让大家都有得吃!”
“何乐而不为呢?”
杨炎的话,让朱标止不住的点头。
杨炎继续道:“想要走出去,首先要建造可以远航的船舶,接下来还要打通航线等等,并非易事,但如果能够做到,将能延续大明国运五百年!”
朱标再次点头。
能够做到杨炎说的那种全世界殖民的状态,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做到了,也就相当抽全世界的血供养大明,那将会是何等盛况啊!
朱标都有些不敢想象。
大明自然也会国运兴隆,日月山河永在……
等等……
五百年?
杨炎刚刚说的是,延续国运五百年吗?
想到这里,朱标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道:“如果真的做到先生所说的那般盛景,也只能延续国运五百年吗?”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眼中更是露出一股怒火。
当初定国号的时候,是他和李善长以及刘基一起深思熟虑,最终将国号定为“明”。
他出自明教,这是其一。
其二,明乃日月二字结合,承天道而定乾坤。古人常以日月比作亘古不变的真理,以日月做皇朝国号表示永久不衰。
大明之大,天下无双!大明之明,万古不灭!
即使没有像杨炎所说的什么殖民全世界,什么一船一船黄金拉回大明的盛景,在朱元璋的心中,他创立的大明朝,也是应该绵延万年的。
怎么现在杨炎说,做到了那样的盛景,还只是五百年的国运?
危言耸听吗?
不过这家伙前面说的那些惊人之语,最终都证明是有理有据的。
这一次,他又当如何说?
朱元璋压下心中的怒火,好奇的竖起了耳朵,专心致志的倾听,生怕错过了什么关键话语。
只听墙对面的杨炎道:
“黄公子,天色又不早了,这也是我这一次留给你的课业,为什么只有五百年?你回去好好思考一番,我们改日再叙……”
“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生产技能的积累、劳动分工的发展,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凭什么你有那么多的资源,而我却一无所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奴隶社会过度剥削的生产关系,俨然已经不适合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形态需要进一步改变。”
“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推动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这也使得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一统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形态里,土地成为了最关键的生产资料。”
“因为有了土地,你才能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拥有土地多的人,并不劳作,而是将土地租给了原本的那些奴隶和没有土地的平民,这便形成了两个新的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到了这个时候,农民没有像奴隶那样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但却仍旧脱离不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正应了那句唐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的田都耕完了,农夫为何还要饿死?因为大部分生产出来的物质,都交到了地主的手上。”
“这也便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对吗?”
朱标点头。
一墙之隔的朱元璋和刘基亦点头。
特别是朱元璋。
他的体会尤为深切。
因为他就是最底层的农民出身,从他记事开始,他就是给地主刘德家放牛。
他给刘德家放了整整十二年的牛,只为了一口饱饭。
那个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能够找个勤快的媳妇,生儿育女,长大了然后继续给刘小德家放牛,图一口饱饭吃。
这是他再低不过的幸福向往。
可这样的幸福向往,他都实现不了。
很快,厄运便降临了。
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母亲饿死。
如果说这是日记……
那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了吧?
杨炎的话,让朱标和刘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而朱元璋除此之外,还大有感触。
杨炎从最本源处分析了当前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这绝对是他们闻所未闻的。
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但是在杨炎面前,他们就像是一个学生,甚至是触碰到新世界的儿童。
杨炎说的知识,是那样的新奇而又深入,仿佛穿过表象,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本源。
杨炎到底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的?
是从不曾面世的秘籍中?亦或是自己思考出来的?
总之,这些知识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
三个人如同海绵一般,疯狂吸收着……
只听杨炎继续道:“我们可以称现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为封建社会。”
封建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着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社会形态。
而封建一词,也早早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
《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朱标点了点头。
杨炎继续道:“封建社会,虽然比前面两个社会形态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旧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