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皮蛋文学 > 现代都市 >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精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精品

画凌烟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正在连载中的军事历史《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张凡崇祯,由大神作者“画凌烟”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等徐应元带着手谕离开后,崇祯换了身常服,带着王承恩、方正化两个太监,又将许显纯叫上,悄悄出宫微服私访。王承恩劝阻不成,只能跟着皇帝一起出去。冬日的北京城严寒难耐,街头没有太多人,大家都躲在屋子里。崇祯一身素衣,以玉冠将头发束起来,剑眉星目,好一个英俊少年郎。昨日早朝,朕颁布了永不加赋的圣旨,今日要来看看百姓们的反应。......

主角:张凡崇祯   更新:2024-02-19 04:0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凡崇祯的现代都市小说《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精品》,由网络作家“画凌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正在连载中的军事历史《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张凡崇祯,由大神作者“画凌烟”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等徐应元带着手谕离开后,崇祯换了身常服,带着王承恩、方正化两个太监,又将许显纯叫上,悄悄出宫微服私访。王承恩劝阻不成,只能跟着皇帝一起出去。冬日的北京城严寒难耐,街头没有太多人,大家都躲在屋子里。崇祯一身素衣,以玉冠将头发束起来,剑眉星目,好一个英俊少年郎。昨日早朝,朕颁布了永不加赋的圣旨,今日要来看看百姓们的反应。......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精品》精彩片段


退朝之后,崇祯在自己的御书房单独见了孙承宗。

“孙爱卿,建奴猖獗,朕现在需要一个辽东督师,你认为谁最可靠?”

孙承宗道:“陛下,臣以为,辽东督师非袁崇焕不可。”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

看来历史在这关键的时刻,还是发展到袁崇焕身上了。

袁崇焕在后世的网络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历史学家们将他定义为民族英雄,可偏偏键盘侠们脑瓜子里就那么点货,张口就是各种定罪。

在张凡这个崇祯看来,袁崇焕最大的错误决断可能是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那个兵痞子、丘八当然不是什么好鸟,不服朝廷管辖,这样的将军必然是要好好教训一顿的!

但是眼下建奴不断壮大,朝廷又不得不依靠皮岛上的毛文龙。

正史中,袁崇焕正是觉得毛文龙不服军令,管理失控,才决议杀掉毛文龙。

却导致毛文龙部失控,辽东也失去了一支可以制衡建奴的小规模武装部队。

此时的崇祯思虑片刻,他心中也是担忧的。

袁崇焕有本事,历史上,他的那一套辽东方案很有效果,最重要的是还省钱。

但袁崇焕这人有些狂妄,就说历史上杀毛文龙一事,竟然在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杀了。

崇祯道:“王承恩,召袁崇焕来进京见朕。”

“是!”

崇祯又补充道:“对了,朕想准备一些粮草送到东江镇给毛文龙,孙爱卿你意下如何?”

“天子圣明,毛文龙是大明在辽东后部仅存的战力,可以对建奴有很大的牵制作用。”

崇祯点了点头,孙承宗算是大明朝文人里少有对武将很不错的文官,这可能和他通晓兵事有关。

“既然毛文龙的作用这么重要,朕打算再赐他一柄尚方宝剑,赐爵位辽东伯,如何?”

“老臣以为可行,毛文龙部孤身在皮岛,将士艰苦,若是陛下恩赐下去,将士们必然对陛下感恩戴德。”

“如此这般,就由你来提此事,朕批准就好。”

“遵旨!”

这是皇帝的想法,但让孙承宗来做这个好人,显然是向孙承宗表态自己对他的信任已经重视。

毕竟崇祯接下来还需要依靠孙承宗来平稳全国军事大局。

不过,毛文龙那个军阀头子崇祯肯定是不放心的。

等孙承宗走了,他便找来心腹太监徐应元前来,自己写了手谕,让徐应元去一趟东江。

明面上好人要孙承宗来做,但私下里,这收买人心的事,可不能放过。

徐应元带上崇祯的手谕,另外崇祯又从内帑里拿了一万两,这一万两是准备给毛文龙的。

毛文龙不听话是真,但朝廷还是要拿出信任的态度,至少这个特殊的时候要拿出来。

等徐应元带着手谕离开后,崇祯换了身常服,带着王承恩、方正化两个太监,又将许显纯叫上,悄悄出宫微服私访。

王承恩劝阻不成,只能跟着皇帝一起出去。

冬日的北京城严寒难耐,街头没有太多人,大家都躲在屋子里。

崇祯一身素衣,以玉冠将头发束起来,剑眉星目,好一个英俊少年郎。

昨日早朝,朕颁布了永不加赋的圣旨,今日要来看看百姓们的反应。

崇祯觉得,自己的基本盘一定是老百姓和军队,在任何时候,只有掌握了民意和军队,才能说话算数。

这永不加赋是给百姓的第一条,显然还不够,但先扔出来再说。

果然,崇祯在大街溜达了一转,就有听到百姓在讨论朝廷刚颁发出来的永不加赋的政策。

不少地方都在讨论,百姓们称赞这是好政策啊。

有人甚至大声叫好,说新皇登基,当今天子是明君。

听到这些,崇祯心中有了谱。

这北京城繁华倒是十分繁华,街头的酒店有不少客人,街道也很干净。

张凡上一世也是在北京上班,就说这西城,他都不知道经过多少次,不过还是第一次在四百年前的北京西城。

一时间,他竟感慨万千。

王承恩见皇帝眉宇间有喜悦,心中也舒缓了许多。

突然之间,崇祯看见街头角落里,有一个小女孩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王承恩道:“公子,时候不早了,咱们还是快些回去吧。”

“不急。”

崇祯向那边走过去,来到几个孩子面前。

“这位公子,给我点吃的吧,就一点点,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一个脸上脏兮兮的小女孩睁着大眼睛,满眼楚楚可怜地看着崇祯。

“王承恩,先去买两个馒头,再端一碗热水来。”

“是!”

崇祯将斗篷取下,给这小女孩披上,问道:“你父母呢?”

“公子,我是陕西人,我父亲在饥荒中饿死,我和母亲逃到北京来讨生活,母亲在半个月前病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声音很虚弱,她蜷缩在角落里一动不动,看样子似乎只想保存体力。

这样能活多久就多久吧。

她眼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和无助。

崇祯心一跳,陕西饥荒!

明朝中后期人口暴涨,又逢小冰河时期。

再加上朝廷腐化,行政基本坏死,朝廷只顾重税以凑军费,官员还大肆在里面搜刮民脂民膏,原本就悲惨的农民,别说饭了,连一口粮食都没有。

陕西地带已经饿死了很多人了。

明年,那边就会发生动乱。

后年,李小哥就会带领他的泥腿子们扯开旗子来。

这个小女孩子约莫十二三岁的样子,轮廓清秀,眼睛又大又圆,只是长期饥饿,脸色发黄。

如果是在21世纪的中国,她一定是在读中学吧,绝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一瞬间,张凡心中就燃起了一股怒火。

这世道,真是吃人的世道啊!

他当然知道明末民生疾苦,但现在亲眼看见后,才深深体会到。

不多时,王承恩便拿来了热馒头和热水。

崇祯蹲下,将馒头一小块一小块揪下来。

人长期不吃东西,必然会暴饮暴食,很可能会噎死,尤其是面食。

崇祯将小块小块的馒头喂给小女孩,小女孩一口一口吃下去。

崇祯又将热水喂给她喝。

等吃完两个馒头,小女孩才逐渐有了一些力气。

一边的许显纯看在眼里,心中想着当今天子竟然是一个千年一遇的圣德仁君。

这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帝会如此这般对待一个普通百姓?

看来只要忠心一些,自己头上这颗脑袋肯定是保住了。

待小女孩吃完馒头,崇祯将她扶起来。

“谢谢公子。”

“走,我带你去对面的酒楼吃肉去。”

小女孩感动得哭出来:“多谢公子大恩大德,小女子愿为公子做牛做马。”

“先别说了,外面冷。”

崇祯带着这小女孩进了前面的悦来酒楼。

这来凤酒楼可是北京城有名的大酒楼,朝廷大臣、王公贵族,还有富商们都喜欢来这里吃饭喝酒。

崇祯带人进去,那小二一过来,看小女孩满脸脏兮兮的,显然是个叫花子,立刻脸上就变了。

“走走走,这里不招待叫花子!”

许显纯立刻扔了一锭银子,冷声道:“怎么说话的,给我们公子安排最好的厢房!”

小二立刻道:“是是是!”


张维贤爵位英国公,最尊爵位。

实际职位,京卫总督,领京师三大营,辖京师二十六卫所。

兵部右侍郎协助管辖。

不过兵部最多也就负责统计人数名额,报给吏部,按时发配军饷,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大。

而张维贤是名副其实的京卫最高统帅了。

在明初,京卫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

朱元璋北伐蒙古,朱棣五次征讨草原,都是率领京卫。

不过在朱棣的时候,京卫出征被编制为三营。

不管如何,那都是钢铁雄狮,所过之处,势如破竹。

但是,经历了两百多年,京卫已经彻底堕落。

张维贤拿着这支部队,可以在天启年间让魏忠贤不敢动自己。

但这并不代表在崇祯时代,皇帝要动他,就不能动了。

事实上,如果白杆兵不进京,崇祯还真没有底气动他,要从军事上做改制,若是张维贤硬撑,崇祯也是没有办法的。

但秦良玉来了,孙传庭又在如火如荼练新军,这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而且,闹出了通州卫千户刺杀朝廷部院大臣的丑闻,皇帝更有理由来整顿京卫,已经由不得张维贤再抵抗。

四月下旬的时候,兵部右侍郎李邦华将最新的京卫所情报呈递上来给崇祯。

上面呈现出来的内容并不复杂:京卫十卫九空。

意思就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还在,其他的都是空额,一共也就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人。

而且一半是靠钱买进来的老弱病残。

平时他们就去帮别人搬搬东西,运运货物。

更夸张的是,三千营的马,朝廷大臣来了,想借走就借走,有的人甚至借走了就不还了。

这是公然占用国家资源啊!

李邦华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京卫目前的状态全部调查清楚了,可谓是执行力爆表。

接下来,他提出了一揽子的改制计划,大致有这样几点:

一、先从整顿空额开始,在兵部,将所有空额全部划掉。

二、从边军中调立过战功的军官回京卫任职军官,原来的军官一律滚蛋回家。

三、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纳入军法之中,全军严格按照训练计划执行,兵部定期检阅,违反者斩!

四、将老弱病残裁掉。

五、卫所定期举办比武大赛。

崇祯看完后点了点头,然后在上面又加了几条:

一、列军歌。

二、废除京卫屯田。

三、制作统一的军旗。

四、成立监察厅,掌宪兵,管军纪,立军事法庭。

五、建立军事学院。

李邦华一看皇帝的回复,顿时大吃了一惊。

这些和传统的兵法似乎不太一样啊!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其中具体如何操作,便硬着头皮进宫去请教皇帝。

什么军歌,什么统一军旗,什么监察厅,还有军事学院,这些以前的书籍上从未记载过。

“军歌可以凝聚人心,振奋人心!”

“军旗是全军的魂!”

“监察厅的宪兵,是管理军队纪律的衙署,士兵和军官犯事后,由监察厅的宪兵审讯,这样能防止武将私有化军队。”

“建立军事学院,就是要为大明培养源源不断的军事人才,人才是需要储备的!”

听完皇帝的一番话,李邦华深感震撼。

没想到皇帝对军队治理的理解,比自己还要深刻多了。

“有士气的军队,有军魂的军队,才能打硬战!”

“忠烈祠朕已经准备好了,凡是为大明牺牲者,皆可进忠烈祠,家属必有抚恤金,把这些写在军规里,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崇祯侃侃而谈:“越是透明的制度,越能让人安心,越能防止腐化!”

崇祯和孙承宗、阎鸣泰、李邦华三人促膝长谈。

听完后,三人还是有些不习惯。

不习惯没关系,崇祯把这一套已经告诉给孙传庭了。

孙传庭这个以前从来没有带过兵的新军官脑海中没有固化的思维,他倒是一下子就接受了。

崇祯也不着急让李邦华立刻就按照自己的去办。

他第二日,又带着锦衣卫去了御林卫。

御林卫已经扩招到三千人,第一期的目标是六千人,为第一军。

在新军中,崇祯将名称废掉了,例如三营五军中的左哨军,这样太难记,并不利于庞大的组织架构管理。

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记住,越容易记住,就越容易管理。

御林卫的第一军是重步兵,统一着重铠,持有雁翎刀,佩长枪,腰间还有短小的笔刀。

长枪列成枪阵,可以对抗鞑子、建奴骑兵的冲锋。

为什么御林卫的第一军不用火枪?

第一、明代这个时候的火枪技术还不成熟,火铳射程和威力都很一般。

而崇祯现在需要一支见效快的精锐给京卫做示范。

他信任秦良玉,但却不能依赖秦良玉。

毕竟,人一旦到了权力中心的位置,可能会变,如果过分依赖,迟早会出问题。

所以,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军队,是必须尽快出来的。

否则怎么去威慑边军,怎么去重振京卫?

崇祯骑在马上,巡视了一转御林卫。

每一个人都站如松,身姿挺拔,神气昂然,目光坚定。

崇祯翻身下马,在御林卫面前走了两转,神色坚毅,大声吼道:“儿郎们,你们辛苦了!”

御林卫三千人齐呼道:“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孙传庭就在皇帝旁边,他神色肃然。

这种仪式感的东西,也是崇祯告诉他的。

这种看起来不能上阵杀敌,但其实可以振奋人心,可以形成精神力量,且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军队不是一般的地方,军队的三千人,动起来必须得像一个人一样。

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行动力、执行力、坚韧力才强。

崇祯又道:“朕知道你们很辛苦,朕也很辛苦,朕每天都在操心大明百姓吃饭的问题,操心你们的军粮问题!但朕觉得值得!大明有你们这样的将士,是朕的骄傲!朕以后,就要带着你们,去把建奴和鞑子打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毛帅,粮草又快没了,怎么办啊?”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跑过来,这人也不过才二十出头,但因为常年的军旅生涯,晒得很黑。

穿着一身破旧的军服,脸上还有一块不太明显的刀疤。

此人是毛文龙的义子尚可喜。

毛文龙躺在草窝里晒太阳,听到这种话,顿时又头大起来:“娘希匹的!又没粮了,朝鲜那帮孙子不是说给咱们粮的么!”

“被耍了,那群棒子信不得!”

“狗日的,连老子毛文龙都敢耍,召集弟兄们,去干死他丫的!”

毛文龙从草窝里爬起来,操起刀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他的这群马仔们现在在东江过着占岛为主的日子,朝廷管不着,朝鲜拿他们也没办法。

偶尔,他们也会去跟建奴去打打架,祸害祸害北边。

只是粮食这东西太他妈的不经吃了。

这是毛文龙最头疼的。

“毛帅!毛帅!”

耿仲明飞快朝这边本来,那样子好像比北京城的王公大臣们刚贪污了100万还要高兴。

“什么事,瞧把你小子给乐的!”

“朝廷……朝廷来船了……”

“哦!”毛文龙顿时一喜,“有粮?”

“五艘大船,一定有粮!”

“娘希匹的,皇帝终于想起老子毛文龙了!走,带上儿郎们去迎接钦差!”

很快,一群人便出现在港口。

毛文龙这支军队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辽东南边给建奴形成了强有力的牵制。

徐应元从船头下来,道:“哪位是毛帅?”

“末将毛文龙参见钦差大人!”

“毛帅不必多礼,天子说过,毛帅是辽东大帅,国之良将,今日某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哈哈哈,大人这边请。”

毛文龙用尊敬的语气大声道。

新皇登基也有四五个月了,一声动静都没有,毛文龙还以为新皇帝把自己给忘了。

眼下他扫了一眼船上,顿时的双眼冒精光。

徐应元下了船,便拿出圣旨:“毛帅接旨吧。”

立刻全体将士跪拜相迎:“臣等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毛文龙统领东江镇,不畏生死,勇克建奴,乃国之擎天,煌煌大功,赐东江伯爵位,赏白银万两,尚方宝剑,其部将一律官升一级,钦此。”

明朝的圣旨流行大白话,这是朱元璋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习惯,这倒是给紫禁城那位穿越客减轻了不少麻烦。

毛文龙当场就愣住了。

没想到新皇如此慷慨。

不仅运来的粮食,还给了自己一个爵位,并且还又加赏了万两白银。

像毛文龙这种武将,内心深处最想什么?

像文官那样封侯拜相。

但这大明的那些文官,一个比一个狡诈,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勋贵、武将断了脊梁,武将就再也抬不起头了。

能得到爵位,毛文龙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

“臣叩谢吾皇万岁!”

徐应元将圣旨交给毛文龙,又将尚方宝剑赐予毛文龙,后面的人抬上来大箱子,里面装着万两白银。

另外,一些侍卫正在从船上搬运粮食。

徐应元笑道:“恭喜毛帅,天子听闻毛帅事迹后,说毛帅是辽东守护神,毛帅之于陛下,便如同李靖之于唐太宗。”

毛文龙大喜,之前心中对新皇还颇有成见,眼下看来,那个小皇帝人还不错啊!

“多谢天子器重,末将一定粉身碎骨,万死不辞!”

“陛下还说,再赐毛帅尚方宝剑,上可斩无德王公,下可杀贪官污吏。”

原本天启帝给了毛文龙一把尚方宝剑,但明显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启帝给的尚方宝剑,在崇祯朝未必就好用了,所以崇祯又给他加了一把。

徐应元又道:“天子还说,将士们在辽东都很辛苦,等来年给将士们加饷银!”

毛文龙大喜。

“天子还说,勇士戍边,不该被遗忘,天子已经命人在天坛的对面,为牺牲在战场的将士修建忠烈祠,所有为国战死的将士都能进忠烈祠。”

这下把大家都激动坏了。

“我们若是战死了也能进忠烈祠?”耿仲明忍不住插嘴道。

“天子金口玉言。”

毛文龙再拜:“吾等愿为天子粉身碎骨!”

这忠烈祠一类的,自古可只有大功臣或者高级文官才能进,那叫做配享太庙,为世人敬仰。

没想到自己这种打仗的莽夫也能进了。

皇帝真是要大大提高武人的地位啊!

“天子还说,粮草不够用,就提前说,保证毛帅粮草充足是第一要务!”

“好好好,一定!”

“对了,天子为江东伯在京师准备了一套宅邸,待东江伯凯旋之时,可入住伯爵府。”

这下把毛文龙这种土匪头子都感动得稀里哗啦的,老泪纵横。

原来焦躁的心,是彻底安下来。

“我们这地方穷,大人请入帐饮茶。”

“多谢东江伯好意,某还得急着回京师复命,就不多逗留了。”

毛文龙假装留了一下,待将几船的粮食都卸载下来后,徐应元便坐船返航。

尚可喜道:“毛帅,这下好了,有吃的了!”

毛文龙心中也是大喜。

耿仲明道:“那吃完咱们是不是要北上去打建奴。”

毛文龙道:“打个屁啊,怎么打,这么点人怎么打,先在这里待着,还是按照原来的策略,敌退我进,敌进我退!”

“毛帅,天子对咱们如此厚礼,咱们……”

“老子又不是说以后也不打,凡是得量力而行,咱们的作用不是北上灭建奴,而是从后方牵制!”

却说徐应元带着崇祯的命令去东江走了一趟,绕道回了京师,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月。

京师里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眼看新年马上就要来了,朝廷上上下下也在准备。

这个时候,朝廷中有一些不好的风声。

据说是之前皇帝在大殿上杀了礼部侍郎钱谦益,引起了江南那边的不满,而又因皇帝命人拿了山阴监生胡焕猷,在江南一带受了很大的阻碍。

现在江南一片哀嚎,南京那边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以东林党人为主。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军人物,刚复官回京师,就被杀,他们集体上奏,再次弹劾魏忠贤阉党祸国。

据说弹劾的奏疏像夏天的狂风暴雨一样。

那边的学生们因为胡焕猷的事情,甚至上街游行起来。

这朝中的局势,再次风急浪高,无数大臣都在观望,有人私下说可能因为钱谦益和胡焕猷的事情,朝中将会再一次引起一场大地震。

而这一段时间,阉党们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给皇帝上奏疏痛斥东林党人祸乱朝纲。

耳边听说了这些事后的徐应元也预感到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这紫禁城中从来就没有太平过。

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之争,从万历年就开始了。

然而,当回到皇宫复命的徐应元看到皇帝的时候,却并没有在皇帝脸上见到阴云密布。

皇帝此时正在召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皇帝半个多月前让王承恩派人去南京找的宋应星。

向皇帝汇报了江东镇的情况后,徐应元便站在一旁,也不再说话。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