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皮蛋文学 > 现代都市 > 畅读精品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畅读精品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此书充满了励志精神,主要人物分别是诸葛黄晧,也是实力派作者“排骨”执笔书写的。简介如下:在汉代,除了这些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有私人设立的“书馆”和经师讲学等。到了东汉时期,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这样的学校制度沿袭了二百多年,直到近年,由于战乱的原因才销声匿迹。但是,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或富户门阀出身的孩子才有资格......

主角:诸葛黄晧   更新:2024-06-03 16:1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诸葛黄晧的现代都市小说《畅读精品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此书充满了励志精神,主要人物分别是诸葛黄晧,也是实力派作者“排骨”执笔书写的。简介如下:在汉代,除了这些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有私人设立的“书馆”和经师讲学等。到了东汉时期,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这样的学校制度沿袭了二百多年,直到近年,由于战乱的原因才销声匿迹。但是,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或富户门阀出身的孩子才有资格......

《畅读精品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精彩片段

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一本十分耐读的穿越、魂穿、历史、作品,围绕着主角佚名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作者是排骨。《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小说连载中,最新章节第641章 大汉帝国,谁与争锋?,作者目前已经写了1794412字。

书友评价

看了很多评论,喷子较多。没必要!!!小说就为了丰富各位的富裕时间。而不是要各位带入史实!这部书已经完全违背了历史,再以史实带入,那就别看了!!!能看完全书的,都是偏蜀者[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

又看了目录,这书也就6到7分的水准。题材固然很好可被写成这个求样!

[捂脸]不小心暴露年龄了。

热门章节

第9章 姜维投敌

第10章 黑色粉末

第11章 姜维之志

第12章 智取巫县

第13章 现代娱乐

作品试读


成都,皇宫,坤宁殿内,礼乐声声,一片祥和之气。李昭仪的册封大典如期举行,由奉常孙玄宣读诏书:

“告曰:轩曜垂象,闺廷列位,助宣阴教,取则上玄,爰从古昔,寔惟通典。李达之女李氏,识悟开朗,性履清畅,誉流笄翟,义彰苹藻。遂能德综十伦,孝高百行。秩茂左嫔,思被光宠。擅美公宫,移芳椒掖,情深惟旧,宜正恒序。可册昭仪。往钦哉,其光膺命,可不慎欤。”

李昭仪叩拜谢恩,后被送往安昌殿。

册封仪式完成之后,孙玄又宣读了大赦天下的诏书,全国的数千名囚犯皆被赦免,其中也包括杨仪。

在封建社会,一般“大赦天下”都是指的普通犯人,如果是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则不在赦免之例,这是所谓的“十恶不赦”。

这个时代极其看重君臣之道,刘闪却把这些看得极淡,他考虑到杨仪追随先皇和诸葛丞相多年,曾为大汉立下一定的功勋。

在刘闪看来,杨仪下狱并不是什么大罪,如果因为几句话就“十恶不赦”,岂不伤了众臣之心?若是如此,往后恐怕没人敢进忠言。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细菌”的概念,刘闪就用细菌感染后的症状向医官们请教,再结合自己对一些常见中药材功效的记忆,向各郡县治所发出“大量收购药材”的诏书。

百姓们闻之都很兴奋,因为蜀中各地的稻谷和小麦都是一年生作物,并且有特定的播种季节,百姓们可趁农闲的时候,大量采集或繁育这些药材,然后售给当地治所的官员,这样一来,他们又多了一项收入。

刘闪大量收集这些药材,他的目标,并不是将这些药材按照传统的方法使用,而是想将它们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从而可以方便地用在战场上,及时抢救受伤的士卒。

刘闪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制药厂”的机构,这个机构由部分医官和有中药材炮制经验的人组成,现在已有四百多人。在制药厂中,多数人都在浓缩柳枝的有效成分水扬酸,另一部分人在试着浓缩黄莲的有效成分。

刘闪知道,不论在这个时代还是一千多年以后,黄莲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按医官们的说法,黄莲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在外用时,对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目赤,口疮等都有较好的疗效。

刘闪并未学过西医或西药,听医官们说黄莲、黄柏、三颗针等药材都有这样的效果,刘闪猜测,这些药材中肯定含有抗菌或抗病毒的成分,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成分。

前几天,通过二百多名伤兵的试验,刘闪确定这些药材熬的水具有与水扬酸相似的“抗菌消炎”效果,甚至比水扬酸的效果还好得多,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步的试验,就是将其浓缩。

医官们按照浓缩水扬酸的办法,将十几斤黄莲投入陶制的大釡中,加入清水熬制了一个多时辰。滤掉杂质后再倒入釡中慢慢加热,待水份大量蒸发后,釡中只剩下一团黑褐色特别粘稠的膏状物。

医官们取下一小块膏状物,用清水稀释后擦拭或清洗伤兵们的伤口;另有几名因伤发烧的伤兵也服下了浓缩后的药材,医官们正在密切观察,如果这样仍能消肿或辅助退烧,制药厂将会大量浓缩黄莲、黄柏或三颗针等药材。

刘闪询问几位大臣后得知,在先汉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已有初步的教育体系。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是类似于大学性质的“太学”,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

“太学”主要讲授的是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学生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东汉后又定“二岁一试”制,修业年限不定,以考试及格为限,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

“鸿都门学”由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创立,因校址在鸿都门故有此名。鸿都门学摒弃儒家经典,专门研究尺牍、辞赋及字画一类的艺术。这些学生毕业后“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

可以说,“鸿都门学”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先河。

除了以上的“大学”外,两汉时期也设有地方学校,到东汉平帝时成为定制: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其中,郡设的“学”属专科性质的学校,“校”属中学性质,“庠”、“序”则为小学。

在汉代,除了这些官学之外,民间的私学也很发达,有私人设立的“书馆”和经师讲学等。到了东汉时期,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可以说汉代的教学制度已经很完善,这样的学校制度沿袭了二百多年,直到近年,由于战乱的原因才销声匿迹。

但是,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只有那些王公贵族或富户门阀出身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学”,普通百姓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排除在校门之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树人”,就得靠教育,只有“人材”才能强国。

刘闪自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要的不仅仅是背诵四书五经的人材,急需的是具有治国、谋略、科技、种植、医药等知识的专业人材。

刘闪好歹是大学毕业,也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见闻和知识,但他却培育不出这些有用的人才,刘闪感觉十分可笑,甚至有种被打脸的感觉。

要培育出这些人才,自然需要一个、几个甚至无数个好的老师!

刘闪思来想去,决定前去拜访一下黄月英,想看看她是否真是传说中的“神人”。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嗖!”

一人坠马倒地,这是被射杀的第四个吴国信使。

姜维冷笑着收起长弓。

陆逊没有猜错,姜维确实攻占了长阳!

……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现在的三国时代,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攻城战。在这些战斗中,攻城方的损失,至少是守城方的三至十倍!

伤亡如此大,仍然要攻城,那么,攻城的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很明显,攻城的目的是为了胜利。

然而,即便攻下一两座城池,就能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吗?这显然不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打仗为何要攻城?全国那么大,土地那么多,为何要跟一座小小的城池过意不去?难道就不能绕城池,直取敌方腹地?

很多人认为,城池都建在交通要道,能完全堵住敌方行军的道路,这就大错特错了!

绕过某个城池或要塞,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种例子。

比如,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绕过了许多诸侯直接攻打敌人的后方,而且效果绝佳;

又比如十几年的襄樊之战,关羽本欲攻襄阳,但因襄阳城池坚固,关羽便绕道攻打一水之隔的樊城,水淹樊城后,吓得曹操差点迁都;

再比如明朝的朱棣,他久攻济南城不下,几乎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朱棣突发奇想:“不打济南城了”!

于是,朱棣直接绕济南向南京进发,正是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让他夺得了皇位。

由此可见,绕过城池这一招确实有效!不过,这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稍稍一想就能明白,如果绕过城池直取敌人的后方,很容易被敌方前后夹击或瓮中捉鳖,一不小心便会万劫不复。

诸葛亮素来行军谨慎,从来不肯弄险,正是基于这样的万全考虑,他才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姜维则完全不同。

在姜维的“二分天下”之计里,前期对吴国的作战中,他的目标不是某一座特定的城池,也不会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尽可能地消耗吴国的战力和国力。

正是因为战略方向的不同,姜维才敢率两万兵马,大胆地绕过吴军重兵把守的信陵,路过空虚的宜昌和宜都而不入,转而攻取空虚的长阳城。

陆逊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敢多等,急忙与全琮领着兵马往东而去,希望能夺回长阳城。

“丞相,前方有一道蜀军的壁垒,唯有将其攻破,我才能继续往东逼近长阳!”全琮谨慎地说道。

陆延踮起脚尖望了望,失望地说道:“父亲,这座壁垒的后方,好像也有石头和树木阻住去路,就算我攻下这个壁垒,恐怕也到不了长阳,还可能被隘口处的蜀军伏击啊!”

陆逊也有些犹豫,他既未下令攻垒,也未下令撤军。

“父亲,你怎会如此大意?为何没有派兵守住长阳?也没有守住这些隘口?”陆延不解地问道。

陆逊瞥了一眼陆延,没有吭声。

“世侄,这并非陆相大意,而是姜维太过大胆!”全琮解释道:“姜维从信陵、宜都绕道而来,这实在是自寻死路!他如此不按常理,实在让人防不胜防啊!”

“后退两里,沿小道扎寨!”陆逊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丞相,不攻蜀军壁垒,如何能取长阳?”全琮犹豫着问道。

“纵然姜维取了长阳,暂时断我回宜都之路和粮道,但他毕竟是绕我三座城池轻装而来!他的粮草无法获得补充,几日内必溃!”

“丞相的意思是……”全琮疑惑地问道。

“不必着急!”陆逊冷冷地说道:“在夷水以东,我在此地扎寨,与信陵、宜昌、宜都三城配合,已经围姜维于长阳;在中路,我与大将军又困蜀军于佷山;只要我西路的潘濬、陈表死守恩施,再有吕壹守住西线的壁垒,我粮草就能获得被充;只需几日,被围的两路蜀军将不攻自溃!”

“丞相所言极是!”全琮心悦诚服地赞道:“我一直以四万兵马威胁秭归,虽然没料到姜维敢绕道来取长阳,但他确实是自寻死路!”

……

长阳城中。

“大将军,我虽以两万兵马取了长阳,但我只有三日粮草,无法获得补充;况且,我再无法从原路返回,这该如何是好?”傅佥很是忧虑地问道。

“傅将军,只要陆逊不怕饿死,我又何必忧虑?”姜维平静地笑道:“将军,你看!这湍急的夷水,根本不适合行船,吴军的船队绝不可能逆流而上,陆逊的粮草无法从夷水获得补给!”

“大将军说得没错!”张绍满不在乎地笑道:“陆逊屯于夷水的大军也将粮尽,他的运粮队必从长阳经过!陆逊肯定比咱们先饿死,哈哈哈!”

“话是如此,不过……我虽占了长阳,虽然阻断了陆逊东线的粮道,但是……陆逊还可以从西线的恩施方向运来粮草,我肯定耗不过他啊!”傅佥仍有忧虑。

“傅将军,你就放宽心吧!”张绍大笑道:“大将军敢取长阳,说明我已经取了恩施!”

傅佥闻之大喜,急忙向姜维求证,姜维却笑而不语。

……

恩施。

由于蜀军的封锁,再加上情报的延误,吕壹和陆逊至今也不知道,此时的恩施,确实已被蜀军占领!

恩施城被蜀兵占领后,潘濬、陈表皆不肯归降,城里的吴兵却愿意归降!

吴军士卒私下皆言,蜀军的姜维是一个不败的战神,只有跟随着这样的常胜将军,才能有饭吃,也才有命去吃饭。

半夜。

一名信使入帐禀报:“丞相,吕将军收到恩施的求救,询问是否引兵去援?”

“迅速去援!这还用问?”陆逊不悦地说道。

“可是……”信使犹豫着说道:“吕将军说,求救者手执陈表的兵符,这不符合军中的规矩,吕将军担心有诈,所以前来询问。”

“丞相,蜀军已占得长阳,恩施是我唯一的粮道,不可有失啊!”全琮急忙说道。

“吕将军的担心,确实有道理!”陆逊狐疑地说道:“夷水北岸,通道狭窄,处处都是易守难攻的险地,处处皆可设伏!若是蜀军……”

“丞相,我已经没有选择!”全琮正色说道:“若是蜀军破了恩施,我将再无退路!如果出兵及时,就算蜀军占得恩施,我还能退回抢占外围的隘口!若这些隘口落入蜀军之手,我再无退路啊!”

“不错!”陆逊点点头令道:“速给吕壹传信,令他立刻救援恩施,若恩施被蜀军攻克,迅速抢占东线隘口!”

“诺!”

……

次日,正午。

吕壹引兵离开自己壁垒,马不停蹄地西去救援,眼看还有几里就可抵达恩施,前方突然被巨石和大树拦住去路。

吕壹心头一凉,还没来得及下达撤退的命令,四周已经惨叫连连,难以计数的吴兵倒在石头或箭雨之下。

吕壹意识到:前后皆被蜀兵堵死!

眼看突围无望,吕壹急令兵卒跳水逃生。

然而,这一带的夷水滩多水急,吴兵从数米高的地方跳下后,几近半数人马被摔伤,能逃出升天者不足三千人。

一刻钟后,廖化、张嶷留下部分兵士打扫战场,然后迅速东进,在诸葛瑾营寨东侧设下一道壁垒。

这样一来,双方在夷水一线的兵马部署,看起来就很有趣了:陆逊和诸葛谨围死了佷山之上的蜀军,但在夷水的两端,蜀军又围住了陆逊和诸葛谨的大军!

……

信陵。

“朱将军,邓芝、高翔二将引兵两万,刚刚回到秭归城!”

“回到秭归?”朱桓疑惑地问道,突然明白了什么了,一脚踢翻了案板,酒肉撒了一地。

胡综见状,不解地问道:“朱将军,何故生气……”

“何故生气?”朱桓大怒道:“我大吴的兵将,面对蜀军时,难道都吓破了胆?这几日,秭归城中只有两千蜀兵!只有两千!我在信陵有三万大军!我却一直无动于衷!”

“朱将军,这不是陆丞相之令嘛……”

“哼!陆丞相!”朱桓大怒道:“陆丞相遇上姜维,他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判断!他也被姜维吓破了胆!”

“朱将军,如今,陆丞相被围在夷水,我是不是该引兵去取长阳?”

“放屁!我这点兵马如何能取长阳?就算我取了长阳,蜀军若趁机攻占信陵,这将得不偿失!”

“朱将军,那……我应该……”

“立刻给陛下上表,奏明情况,请求援兵!”

“诺!”

姜维悄无声息地占领长阳后,城上仍然插着吴国的旗帜,但朱桓抢先向松滋和枝江方向发了预警,这两个方向的运粮队已经停止运粮,他们正原地扎营,等待孙权的指示。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这是为何?造几条木筏很难吗?”陆逊不悦地喝道。

吴军连攻两日,仍然没能打通两端的通道,陆逊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命人砍树造筏。

然而,两天时间已过,一共才造出三十来个木筏,只够三百人从夷水撤走,陆逊如何能不生气?

“丞相,并非末将偷懒!”一名校尉解释道:“我被蜀军困在这里,南边是湍急的夷水,北面又是悬崖峭壁,无法找到更多的大树啊!”

陆逊咬咬牙并未说话,校尉接着说道:“丞相,若想造出更多的木筏,就需要更多的大树,唯有佷山才有足够的树木。不过,要上佷山,只有沿长杨溪而上,这里却有吴班、吴懿在此驻守……”

陆逊稍作犹豫,提笔写了封信,然后说道:“你把这封信给大将军送去!自然会有足够的木头!”

“诺!”

……

长杨溪下,吴军营寨。

诸葛谨在此扎寨已有好几日,他阻断了佷山上的蜀军与恩施的粮道。

拆阅陆逊的信后,诸葛谨咬咬牙说道:“不错!正合我意!”

“大将军,莫非……陆丞相已有破敌之法?”张承欣喜地问道。

“不,没有!”诸葛谨见张承一脸的失望,冷冷地说道:“我虽被蜀军围在此地,但我亦围住了两万多蜀军!根据时间来看,山上的蜀军粮草已断!纵然我要退走,也得咬掉姜维身上一块肉!”

“莫非,我准备攻蜀军的营寨?”张承惊恐地问道:“蜀军居高临下,我若攻寨,恐伤亡惨重啊!”

“若不攻破此寨,我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木头造筏!我粮尽之时,伤亡会更大!”

张承点点头,诸葛谨正要下令攻寨,突然听得一声巨响,并伴随着惊恐的尖叫声和呼救声。

“大将军……小心!”

张承猛推了诸葛谨一把,诸葛谨被推到十几步外,一个趔趄摔在地上。

就在诸葛谨刚才站立的地方,一支标枪直挺挺地插在地上。

诸葛谨刚刚回过神,十几名兵卒手持木盾,赶紧将他护住,退到营寨的西侧。

“可恶!实在可恶!”诸葛谨恨恨地盯着山腰。

此时,屯兵山上的关索部队粮草已尽,他按照姜维事先的安排,在吴懿和吴班身后的半坡上,砍倒大树并整平地面,又将五架投石车架设起来,同时,关索也将三十名蹶张弩手,部署在靠近吴军营寨的地方。

前段时间,关索只是听说过姜维的谋略,直到现在,他才真正地对姜维佩服不已:吴兵下寨的地方姜维早就料到,并且计算得丝毫不差!

这几架居高临下的投石车,以及那几十个蹶张弩手,刚好可以攻击诸葛瑾的营寨。

从天而降的巨石和标枪并不多,但寨中的吴兵都不敢轻视,因为这些石头和标枪没有“准头”,没人知道它们会落在什么方。

一整天下来,诸葛谨的寨内乱成一团,每个兵卒都紧绷着神经,随时仰望着自己的头顶,一刻也不敢放松。

然而,诸葛谨却不敢轻易撤走!如果他一旦撤走,佷山的蜀兵与恩施方向的粮道就被打通,再也没有吃掉这块肉的希望。

直到次日傍晚,落石和标枪仍在零星地落下!

此时,关索领着一小队蜀军下山,来到吴班和吴懿的营寨。

“关将军,真是抱歉,咱也没有吃的了!”吴班无奈地笑道。

“不,本将并非下来找吃的!”关索面无表情地说道:“按大将军的计划,应该是今夜子时攻寨吧!”

“不错!”吴懿兴奋地说道:“我等出发前,大将军说会有神兵相助,原来说的就是你关将军,哈哈哈!”

“关将军,吴兵被你这么一闹,全都在崩溃的边缘,他们站着都能睡熟了!等到子时,我只需一声大喝,寨中吴兵必被吓尿,哈哈哈!”

“咦……”吴班奇怪地问道:“这又是何物?”

“连弩!这可是真正的神物!”关索欣喜地说道:“本将出发前,陛下将一百具连弩全都给了本将!”

寨中蜀兵纷纷围上来,关索带来的那些兵卒也不吝啬,全都自豪地演示着连弩的用法,引得众多的兵卒羡慕不已。

“不必羡慕!”关索平静地说道:“陛下说了,不出一年,我大汉的士卒,至少有一万人可以装备连弩!”

关索如此说,那些围观的兵卒不仅没有散去,反而有更多的人围上来,都想体验一下这件神物。

“本将再去睡会儿,子时叫醒我!”

关索说罢,钻入吴班的营帐,只寻到几个空空的酒坛,无奈地摇头,倒头便睡。

……

半夜时分,关索睡得正熟,突然被一声锣响惊醒。

数百名弓箭手如恶狼一般扑向吴军营寨。

此时的诸葛谨和寨中的吴兵,早就被折磨得身心疲惫,他们一听到锣响和喊杀声,全都惊慌失措地往东退去,留下断后的两千吴兵,甚至跑在了最前面。

吴班、吴懿领兵在后面一路掩杀,吴兵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在这狭窄的通道上,相互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兄弟们,继续冲!杀光吴兵!”吴懿大喝道,令弩兵暂停攻击,示意枪兵靠上去,希望以短兵相接的方式,给吴兵造成更大的恐慌。

“吴将军,现在还不是时候!”关索恨恨地瞪着落荒而逃的吴兵,让他暂时停止进攻。

吴懿下停止追击后,关索说道:“吴将军,我也想杀尽吴兵,但困兽犹斗。若逼得太急,我恐多添伤亡,还是遵照大将军事先的部署更好。”

吴懿,本是刘璋部下的中郎将,归顺刘备后时有战功;230年随诸葛亮伐魏时,曾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然后升任左将军;诸葛亮病逝后,刘闪遵照遗表,加封其为车骑将军。

吴懿很久没有畅快淋漓地杀敌,眼看仓惶逃走的吴兵,他自然忍不住想大开杀戒;

经关索提醒后,吴懿才想起不能乱了大将军的部署,心有不甘地望着远去的吴兵,下达了停止追击和建造壁垒的指令。

诸葛谨退走后,蜀军的粮道已经打通,廖化很快就送来足量的粮草,也有信使给吴懿送来一封书信。

“叛逆!真是叛逆!”吴懿阅信后,顿觉羞愧难当,咬牙切齿地骂道:“两个畜生!竟敢做出此等谋逆之举!”

“兄长……所为何事?”吴班警惕地问道。

吴懿将书信交给吴班后,突然扑通一声,往成都方向跪下:“谋反大罪,当诛九族!谢陛下不杀之恩!谢陛下不杀之恩……”

吴班阅信后也大吃一惊,赶紧下跪谢恩。

“二位将军,陛下托我转告:一人做事一人当,他不会再追究此事,仍会如亲母一般孝敬太后,二位将军不必顾虑。”

关索说罢,吴班和吴懿再次遥拜谢恩。

……

蜀军并未追来,诸葛瑾在紧邻夷水要塞的西边又筑起壁垒,蜀军在弓弩的掩护下,也在二百步外筑起一道新的壁垒,进一步压缩了吴军的活动范围。

自此,蜀兵一直在己方的壁垒前高声喊话,饥饿的吴兵不停地跑到蜀军壁垒前投降,诸葛瑾已经斩杀试图叛逃的吴兵六百多人。

这里的地形太过狭长,关索只能架起一架投石车,然而,他投向吴兵的并不是巨石,而是几小袋粮食和劝降书。

被围的吴兵确实饿极了,他们抓起大米就往嘴里塞。诸葛瑾没法制止因争抢而引发的骚动和冲突,只能下令将“闹事”的吴兵处以重刑。

“丞相,我粮草已断,每日都有士卒偷跑到蜀军阵前投降,我扎的木筏也被偷走十几个!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诸葛谨无奈地叹道。

“哼!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陆逊未置可否。

“丞相,我是不是……”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陆逊无奈地说道:“我若撤走,麾下的士卒必降蜀军,尽量再坚持几日吧。”

“丞相,我已断粮,如何坚守?何不早做决断?”

“告诉那些兵卒,就说援兵已在攻打长阳,旦夕即破。这样一来,或许能多挨几日。”陆逊正色说道。

“丞相,士卒们关心的,不是援兵能否到来,而是自己的肚子啊。”

“或许真有援兵呢?”陆逊期待地说道:“我被围在此地,朱桓一定会知道,或许他会引兵来援。只要长阳一破,我就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唉!但愿吧!”

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吴境,建平郡,秭归城。

“报……”

“大将军!巴东城被三万吴兵围困,领兵者是吴将潘濬!”

姜维未动声色,示意报信的校事退下。

“三万?哪路兵马?从何而来?”廖化闻之大惊,迫不及待地问道。

“大将军,长江水道,在永安至信陵一线弯多水急,吴军很难用战船逆流而上;三万大军,能在一夜之间围我巴东城,末将以为,吴军应该是从建始方向而来!”张嶷疑惑地说道:“如此大的兵马调动,我军哨探,竟然没有及时发现?”

“潘濬是从武陵绕道而来,他昼伏夜行,刻意隐藏行踪,我军哨探没能及时发现,不足为奇!”姜维云淡风轻地说道。

“大将军,我在巴东只有吴懿的一万兵马,虽然可以坚守一段时间,但吴军必在东门屯一军,切断我与巴东城之间的联系。我秭归的粮草需经巴东城运来,我得尽快解巴东之围啊!”

“大将军,廖将军说得对,永安、巫县、巴东、秭归都在江边,已经连成一条线;如今吴军围了巴东,我秭归定难持久,得尽快想办法才是!”

“报……大将军!吴将朱桓,引兵两万,屯于瞿塘峡!”

众将闻之,无不惊骇!

吴军在巴东城,以及巴东城以西的瞿塘峡屯重兵,这样一来,巴东、秭归二城就成了深入吴境的孤城,再难与永安取得联系。

“大将军……”

姜维示意众将安静,然后说道:“我在巴东、秭归二城尚有四万兵马,粮草暂时可经长江水路运来,虽然江水湍急,水道凶险,但还能勉强支持些时日,不过,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姜维说罢,众将稍稍安下心来,姜维接着说道:“以我看来,陆逊必会“声东击西”!他会令潘濬部队强攻巴东,引诱我秭归城的兵马西去营救。届时,陆逊必在江边的小道设伏;我若以重兵去救,秭归城又会空虚,陆逊必会趁虚而入。”

“大将军,正如你所说,吴军会猛攻巴东,但我不得不救,并且,我只有从秭归出重兵去救。”张绍担心地说道:“秭归城的四面,皆有吴国的探子,我大规模的兵马调动,肯定逃不过陆逊的眼睛!我出兵后,如何才能让陆逊不敢袭秭归?”

“我也暂时想不出办法。”姜维稍经思索后说道:“廖化、张嶷,放弃城外的营寨,全军撤回秭归城中。”

“诺!”

一个时辰后。

获悉蜀军全部撤回城中,陆逊大喜:“传令:我东、南、北三处的营寨,逼近至秭归城外五里下寨,压缩姜维的活动空间;在寨内多架观察井栏,密切监控秭归城的兵马调动!”

两个时辰后。

“大将军!我城外东、南、北三面皆有吴军营寨,各驻一万五千兵马,领兵者分别是诸葛瑾、孙韶和张承。”

“大将军,吴军寨中的井栏实在可恶!我有半点兵马调动,吴军将尽收眼底!”

“大将军,末将愿引一军,拔掉吴军的营寨!”

“末将亦愿往!”

……

“诸位将军,各寨皆有一万多吴兵驻守,相互间又能应援,我至少需要数倍的兵马,才能彻底拔掉这些营!”姜维平静地说道。

众将自然知道拔寨的艰难,更知道城中没有足够的兵马,全都愤愤难平,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我虽拔不掉这些营寨,却可夜袭。”姜维神秘地说道,众将心头又是一喜。

“大将军,下令吧!”

姜维点点头,郑重地说道:“我此次夜袭吴寨,是为解巴东城之围。此次不同以往,诸将不可等闲视之,需严格按令行事!”

姜维说罢,连下了数道军令。

当夜。

廖化、张嶷、邓芝各引五千兵马,趁夜悄悄接近城南诸葛瑾驻守的营寨,一声锣响之后,三路人马同时发起袭击,漫天的火箭将天空映得通红。

吴兵没料到蜀兵敢趁夜袭营,也不知道蜀兵有多少兵马,仓惶应战时死伤无数,惨叫连连。

不过,诸葛瑾领兵有方,及时止住混乱的局面,吴兵也依托营寨中的掩体以弓箭还击;等到东面的张承领兵前来支援时,蜀兵已经全部退去。

张承看到三条火龙往秭归城内而去,他不敢延误,急忙退回自己驻守的东面大营。

亥时刚至,秭归城北面,孙桓驻守的大营又遭到一万多蜀兵的偷袭,领兵者乃是张绍、傅佥和姜维。

刚刚返回寨中的张承见北面起火,未及休整又领兵去救。

张承赶到时,孙韶营中到处都是火箭引发的大火,吴兵营帐悉数被毁,无数的火把组成一条火龙,又往秭归方向移动。

很明显,袭营的蜀兵已经退去。

两座营寨遭到蜀兵夜袭,吴军共有一千多士卒伤亡,几乎所有的营帐都被烧毁,吴兵只得抗着秋夜的严寒,哆嗦着等到天明,陆逊只得从从信陵方向紧急调来物资。

次日半夜,诸葛瑾和张承的营寨,又同时遭到蜀兵偷袭,估计蜀兵出动人数在一万人以上。

然而,由于吴军已有防备,双方刚一接触蜀兵就赶紧退走,两座营寨都未受损失。

“丞相,蜀军连续袭扰,皆因我营寨距离秭归太近之故。末将建议,将营寨后撤五里,蜀军担心中途遇伏,必不敢再来!”孙韶建议道。

“不!蜀军连番袭我营寨,说明姜维已经感觉到压力。”陆逊自信地笑道:“这样正好!待到潘濬攻打巴东时,姜维才肯出兵去救,届时,就能一鼓作气攻克秭归。”

“丞相,何时才能攻打巴东?”张承迫不及待地问道:“我寨中营帐皆毁,如此冬夜,士卒难以御寨啊!”

“诸位将军不必着急!”陆逊笑道:“本相已令潘濬,在明日辰时攻打巴东城;大约午时左右,姜维就能得到巴东城的消息,他必定出兵去救。”

众将一脸的期待,陆逊自信地说道:“待秭归的蜀军出城后,本相会亲引两万精兵,屯于秭归城西二十里,阻其归路;届时,我三座营寨中的兵马就可全力攻打秭归;出城去援的蜀军将被我困在野外,无险可守,不出三日,必会粮尽兵溃!”

“丞相果然妙计!”

“姜维此次首尾难顾!不出一月,我必能收复秭归、巴东二城,哈哈哈!”

……

刘闪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个昏暗的山洞内,想要起身却感觉背部剧痛不止,每一次呼吸都要牵动背部的伤口。

向宠见刘闪醒来,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陛下,昨日的袭击者,并非普通流寇,而是魏国潜入汉中的细作!他们箭法极好,战法走位极有章法!不过陛下放心,宿卫兵已将其全歼!”

“这里……是何地?”

“陛下,此地距离剑阁还有四十里。因陛下箭伤不轻,末将只能寻到此处山洞,暂供陛下休息;末将已派人前往汉中,蒋舒或张翼,很快就能带兵前来。”

刘闪四处张望了一下,向宠继续说道:“陛下放心,这里毕竟是我大汉境内,尚有一百多名宿卫军保护……”

“李……李昭仪……呢……”

“陛下坠马时,李昭仪一同坠马。不过,她只是擦伤点皮,并无大碍。她与几名宿卫兵一大早就上山,为陛下采集草药。”

刘闪感觉躺着更容易牵动伤口,在向宠的搀扶下坐了起来,喝点水之后,感觉舒服了很多。

“这会儿,应该已近正午……山路危险……她一个弱女子……不宜在山中久留……向将军……去把她寻回来……”

“报……”

“陛下!李昭仪不慎跌下山崖!宿卫兵已经绕到崖底寻找,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但说……无妨……”

“陛下,我等在崖底,只找到一些散落的草药,另外,只找到李昭仪身上的一块碎布……”

此地野兽众多,流寇横行,刘闪隐隐涌起不祥的预感,大声喝道:“快去找!所有人……全都去找!”

刘闪可能用力过猛,背上一阵钻心的疼痛传来,两眼一黑,又昏了过去。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