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皮蛋文学 > 现代都市 >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畅销书目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畅销书目

张耀华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正在连载中的都市小说《赶海:我能看到提示》,深受读者们的喜欢,主要人物有张耀华阿辉,故事精彩剧情为: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相亲遭人嫌弃。他放假回渔村赶海,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金手指到账。从此,龙虾、青蟹、石斑鱼,大黄鱼、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玳瑁、龙涎香、沉船宝藏……......

主角:张耀华阿辉   更新:2024-08-22 10:0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张耀华阿辉的现代都市小说《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畅销书目》,由网络作家“张耀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正在连载中的都市小说《赶海:我能看到提示》,深受读者们的喜欢,主要人物有张耀华阿辉,故事精彩剧情为: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相亲遭人嫌弃。他放假回渔村赶海,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金手指到账。从此,龙虾、青蟹、石斑鱼,大黄鱼、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玳瑁、龙涎香、沉船宝藏……......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畅销书目》精彩片段


将东西搬回家,张耀华开始组装起来。

不管是他的电脑桌,还是张远航的书桌,都不是一整件的。

比如张耀华的电脑桌,一边还配备了书架,可以放书籍之类。

为此,老妈还唠叨了几句。

显然,他们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桌子,觉得不牢固,不实用等等,反正就是挑刺,这不好,那也不好。

张耀华耳朵自动屏蔽声音。

讲真,要不是怕老妈反应过激,他甚至想把自己房间的床也换掉。

现在睡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木床,上方有蚊帐架的那种,床板上就铺着一张凉席。刚回来的那两天,一时半会没有适应,躺得腰酸背痛。

而躺惯了硬板床的人,忽然睡床垫上,可能也会睡不着,感觉不舒服。

他们这里只有到冬天,家里才会在席子上再铺一张被子。

小时候,冬天是铺稻草的。现在村里应该没人这么干了。

……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周末。

张耀威要陪老婆回娘家,倒也不算远,就在隔壁市,一两个小时的车程。

老妈对此颇为重视,毕竟暂时儿媳妇就这么一个,她将家里的一些干货拿出来,让张耀威给亲家带去尝尝。

“妈!够了,上次带的鱼干都还没吃完。”看着后备箱都被塞满,阿珍无奈道。

“放着慢慢吃,又不会马上坏,怕什么?对了,还有干贝,你们等一下。”老妈又往屋里走。

张耀华则是把张远航的书包扔进车。

想要逃避作业?不可能的。

“记得做作业,回来大伯要检查。”

本来还满脸兴奋的张远航,小脸瞬间垮下来。

书包他都藏起来了,居然还是被大伯找到。

“大哥放心,我会监督他的。”阿珍赶紧说道。

很快,他们便出发了。

少了张耀威,张耀华肯定不出海,闲在家中,帮老妈干点其他活,比如去拔花生。家里种了两块地的花生,并不多。

“不多种点?今年不榨油吗?”张耀华问道。

才这么点,榨油很勉强呀!

他们家虽然吃猪油比较多,但花生油也不能少,每年都会炸几十斤的花生油食用。村里其他人也差不多,大多数还是吃猪油。

猪油不健康的传言,在农村比较弱。

老乡们虽然文化水平低,但也不是傻子。祖祖辈辈都是吃猪油,活到八十多岁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就不健康了?

猪油便宜,炒菜还很香,干嘛不吃?

“不炸了,吃不完。”老妈一边拔花生,一边答道。

家里还有一胶桶呢!是阿珍娘家带回来的。亲家那边每年都种很多,这次张耀威送老婆回去,不得帮忙拔一两天的花生?

张耀华挑了一颗三房的花生剥开,把花生肉往嘴里送。

“少吃点,想吃的话,今晚煲一点。”

生吃太多,容易拉肚子。

忽然,张耀华跳起来。

“干嘛?”老妈看过去。

“吓我一跳,是一条四脚蛇。”

四脚蛇虽然也有一个“蛇”字,但并不是蛇,也就是大一号的壁虎而已。它们没有毒,也不会咬人,属于益兽,张耀华好久没见到这种动物了。

它们行动敏捷,一般白天活动,常在草丛,石堆和路旁出入,遇到惊扰,就迅速窜到附近隐蔽处躲藏起来。

有些地方也叫石龙子,它们的尾巴被夹后会立即脱落,但它们依然能正常生活,过些时候会逐渐长出新尾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再生”。

大多数的四脚蛇是只吃食昆虫或其幼虫,但体型较大的石龙子亦吃食小型的脊椎动物或兼食一些植物。

以前,乡下是很多的,几乎每天都可以碰见。这些年来,张耀华尽管很少回来,但也明显感觉到这种生物稀少了很多。

张耀华猜测,主要还是农药的缘故吧?

当然,也有人类捕捉的原因,毕竟四脚蛇也是一味名贵中药。

张母叹了口气,自己这大儿子也太怕蛇了。

哪怕是四脚蛇也能将他吓得腿软,胆子怎么就这么小?

按理说不应该,也没见他怕黄鳝、海鳗之类,明明外观都有点类似,但惟独怕蛇,真搞不懂。

“四脚蛇你怕什么?”

别的小孩,人家都是捉着玩的。

“它差点爬到我脚背了。”张耀华说道。

张父抖了抖手中的花生苗,摘掉两个坏掉的,然后放到粪箕上。

“明年不能在这里继续种了,虫害多。”

因为是自己吃的,也不怎么打农药,虫子多是不可避免的。

老百姓种地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也知道一块地不能总是种一样粮食,要轮耕。

“下苏丹红就没虫,现在没有卖了。”老妈说道。

张耀华告诉她:“苏丹红可不兴用呀!国家都禁用了,那玩意致癌的。”

苏丹红是一种红色染料,用于为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曾经还一度被用作食品添加剂。

而农村,有农民种花生、红薯等也会放点苏丹红,能药虫子。

后来被爆出,那玩意能致癌,许多国家都禁用苏丹红。

张父点头:“听说过了,以前有人种番薯用苏丹红,后来除了在外地读书的一个孩子,家里其他人都被查出癌症,惨呀!”

癌症是现代医学认定的绝症,大家都谈癌色变,即便再没见识的农村人都明白,得了那种病,基本上等死的,送医院也是浪费钱。

所以,哪还有人敢用苏丹红呀?

地埂上还长着折耳根,张耀华没有理会。

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爱吃它的人,爱得疯狂,不喜欢的人,看着都嫌弃。

张耀华就是不能吃折耳根的人,那味道实在太一言难尽了,简直无法形容,吃一口,那味道直冲天灵盖,没开玩笑。

他要成为世界首富,一定会考虑请人扒光所有的折耳根和香菜。可以的话,把榴莲也算上。

然而,张耀华视而不见,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

他老妈就用锄头挖起来。

张耀华和他老子相视一眼,都默不作声,两父子对折耳根不感冒。

小说《赶海:我能看到提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到了晚上,张耀华教张远航使用学习机。可能因为新奇的缘故,那小子竟然热爱学习了,他妈妈让他睡觉都还在玩。

但大家都知道,过几天就会冷淡下来。到时候,肯定又得鞭子伺候才会学习。

次日,天还没亮,张耀威就跟着一艘渔船出海了。

他是船上的帮工,收入其实还可以,能养家糊口。

没法!自己家没有渔船,就只能打工啦!

渔船比汽车贵,一条能出海的小型渔船,二手的也得十万起步。中型渔船,可以拖网的那种,要几十万,乃至上百万。

而大型的远洋渔船,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老妈,给二弟买艘船吧!小点也无所谓,在近海捕捞就行,捞到多少都是自己的,不用给人打工。”张耀华跟老妈商量。

家里的财政大权在老妈手里,要用钱必须她点头。

二弟两口子,他们手头估计是没什么钱的。

一个人干活,要养老婆和孩子。有时候不够花,还得跟老妈要。比如之前给孩子办满月酒,两口子就拿不出那么多钱。

老妈和阿珍在择菜,老爸带着小丫头出去逛了。

阿珍表面不动声色,但听到大哥这建议,心里期待。毕竟这么一来,她两公婆的收入就多一些。

三胎很快落地,到时候的压力更大。

如果有条自己的船,那情况可能会好很多。帮别人打工,始终是发不了财的。不管船东有多大的收获,都跟帮工无关,顶多就发点奖金。

“那得不少钱,你弟他可没什么存款。”老妈头也不抬地回应。

让她把棺材本都掏出来,她不舍得。

而且,这对老大也不公平。

要知道,那小子从结婚到现在,可花了家里不少钱,而老大还没结婚。老两口商量过,如果老大真的要在城市买房子,他们多少也支持一点。

“他有多少就出多少嘛!不够的,老妈你支持点,我也凑点就……”

还没说完,张耀华就被老妈横了一眼。

“你出什么钱?你不用买房子、不用结婚呀?贵兰那不要脸的,已经满村子宣传,说你要在大城市买房。”

贵兰就是昨天张耀华遇到的贵婶。

张耀华也不惊奇,贵婶的为人,他是清楚的,确实能干出这种事来,而且乐此不疲。

“大哥,妈说得对,你的钱要留着。”阿珍也点头附和。

大哥对他们夫妇算不错的,他们不能吸大哥的血呀!

“一家人,分那么清干什么?当我借给二弟好了,等他挣了钱再还给我,反正我现在用不到。”

即便是借,阿珍也很感动。

老妈倒是欣慰,家里谈不上富裕,但一家人心齐,没有其他家庭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

“等你弟回来再说。”

阿珍心中狂喜,老妈这么说,一般都是同意了的。

……

张耀华再次来到海边,今天的潮水比昨天退得晚一些。

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退潮、涨潮都是有规律的,不是一成不变,所以大家赶海的时间也会跟着变。

今天赶海的人明显多起来。

或许是因为昨天张耀华发了笔小财的缘故。

“哟!贵婶,又亲自来捡螺?我瞅瞅,捡多少啦?”张耀华碰到贵婶,难免要奚落两句,否则对不起人家辛苦替他宣传。

“闲着无聊,只能找点事做做,哪像有些人,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贵婶也是阴阳怪气的高手,内涵张耀华的老妈,辛苦操劳一辈子。

张耀华脑子开始闪过各种海鲜,他前面的箭头就不停地切换,距离从十几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比如距离他最近的金枪鱼,居然在八十五公里处。

贵婶也知道张耀华赶海的运气,所以不声不响跟在后面,想要蹭一蹭运气。

张耀华忽然停下来,搬开一块石头,从里面逮出来一只老虎蟹,有一斤左右,属于很大的老虎蟹了。

它的味道极佳,蟹身先用猛油翻炸过,再加入蒜茸椒丝豆豉爆炒,让人吃了还想吃。据说,配白葡萄酒最好。

目前,这种蟹还没有人工养殖,所以价格还行。

这么大的,一只大概就能卖到一百元左右。

张耀华还故意扬了扬手里的老虎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贵婶你说对吧?”

贵婶撇了撇嘴,心中暗骂张耀华不当人子,故意气她。

“不就一只蟹吗?有什么好得意的?”她心里暗道。

张耀华把老虎蟹丢进桶里,继续往前走。

随后,响螺、花螺、贻贝、花蚶等,张耀华也不嫌弃,碰到了就捡。当然,太小的则放过。

他是放过了,但后面跟着的贵婶却手不留情。

贵婶在身后只能捡些老弱病残的,没占到什么便宜,刚想要走,就发现张耀华捡到大货了。

她眼睛微微瞪大,咽了咽口水。

那是老鼠斑,石斑鱼中的顶级货,因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身体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

众所周知,石斑鱼价格的关键因素是口感好、营养高,其口感和营养多年来已在渔民和食客中形成共识。

比如红斑、老鼠斑是公认的最好的一级石斑鱼,价格也最高,卖相好、大的红斑售价可以达到每斤300元,甚至400元以上。

而老鼠斑的蛋白质含量充足,没有细骨,吃之真有“无骨一口爽”之感。

因此,市场上的老鼠斑一般在800元到1000元之间。

这时,不远处的村民也注意到这边的情况,惊叫出来:“是老鼠斑,华哥你这运气真牛掰,昨天大鳘鱼,今天老鼠斑。”

张耀华转头望去,发现是昨天的熟人——口水亮。

其他人听到声音,都围过来,跑得最快的,无疑就是小老弟水旺了。

“起码十二斤。”水旺信誓旦旦地肯定道。

“你说十二斤就十二斤呀?”有人看不惯,怼了一句。

“我的眼睛就是称,八*九不离十,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赌。”

水旺看到张耀华的水桶装了其他东西,立即将自己的水桶贡献出来。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